论微博舆论引导场域中公众的客体主体化
2018-03-27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各种网络交流软件称出不穷,而微博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之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发生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微博中,人们就是主体,可以引导谬论的方向。而网络的谬论所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无形的。因此,公众的客体主体化的发展趋势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客观主体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近代哲学中,有了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但是主体性发展得更加迅速。笛卡尔提出,我思的主要核心就是思维,“我”其实就是“思维”:思维变成了主体的重要力量,就是主体性的“突现”,也是人类把自己作为主体独自存在后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它源于文艺复兴人性的出现,也源于工业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进行整改的确立。但是,这是以主体与客体的不同为前提的。随之,主体性的壮大就奠定了人们合法的身份和地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就提出了主体界定的概念,提出了主体性的四个核心:个人主义、批判的权利、行为自由、自我意识。这几大因素是很严格,它建成了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从那时开始,人类的主体性就在社会中更加被广泛地接受。但是,人类的自主性是否能真正实现还不能确定,着这取决于人们的理性与实践。
单单从理性这方面来看,公众的确是谬论引导场的主体,但在公众身份的界定上,很多以前微博时期的思想者由于时代的限制而将公众设为了客体。卢梭就提出:公众舆论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是舆论的原初状态。可以看出,公众谬论产生时,就产生的客观性。伟人在谬论场中就是主导方,而群众只是客体方。之后雅思贝尔总结20世纪时代的状态时:把群众仍看为其主要特点,但并没看重公众的地位,还是把他当作客体。群众在谬论中还是为客体。支持“群众”的庞勒在书中也弱化群众的地位,他认为他们是行为和思想十分卑劣的人,他们多变,因此他们的想法不足以重视。
而研究公众谬论的哈贝马斯就看穿了群众的客体位置的发展。他认为,群众的意见在最开始是值得考虑的,但底层的个人没有在公众谬论之中,这样大部分人就处于客体方。媒体时期,大众参与度虽然提高了,但是政治、商业的融合,又使其变了性质,群众被公众谬论控制。因此,群众不仅不能提出看法,还逐渐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直到微博的出现,公众首次作为主体提出自己的看法,终于到了肯定主体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二、主体的再生
(1)在微博的兴起过程中,公众的地位逐渐主体化。群众在最开始谬论引导场中因其情绪化而显现出客体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他们本身的地位所受到的打击,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一直没得以发泄。这个时候,微博的到来让他们有了一个述说的平台,而微博上的新鲜事又是述说的导火线,就引发了谬论的爆发。这种现象在之前并没有准备,就造成了混乱。人们不顾真假,把自己的情绪全然倒进微博。最开始的微博谬论化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自主的现象,使各种网络词汇蓬勃爆发。并且,在热门事件出现时,人们就将自己平时的不满宣泄在微博中,开始用吸人眼球的论点来让更多人响应。从而各种事件也慢慢发生了,例如温州动车事件,人们的负面情绪就占据了评论区,各种不实的信息数不胜数,群众的客体性达到最大化。后来,政府的发声让这股风逐渐减小,人们开始冷静思考,变得理性了。因此,当群众的客体化最大化时,主体化必定会出现,人们经历了之前的不理性,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是对自己情绪的否定之否定,从而达到了主体还原。
(2)自在自为的出现。在谬论发展初期,政府和引导的媒体是主体,而公众是客体。但公众对自我和有关的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谬论中,他们缺乏深入思想,容易跟风,易轻易相信谣言。例如某微博博主被抓,他们就认为是他被其他人陷害,而不考虑事实。然而当事情继续发酵,人们不仅仅安于真相的认识,开始思考,就从自在存在的状态到了自为的状态。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存在知性认识。人们处于自为状态时,就开始相信自己,主动加入到谬论主导场中。然而这个时候只是自己的认识,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想法,想到的都是片面的,因此还是很难得到理性的看法。这是就需要突破界限,从多方面的角度看待,这也就是自在自为时期。在微博的谬论中,自为期间的自在等于客体,自为就是主体。这时,个人就和他人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其客体地位就渐渐出现了主体性。因此,群众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自在自为,通过思考,走向了主体化。这时,因为个体数量的庞大,微博群众的自主引导就是政府想达到的目标,这就减少了政府的压力,公众又得到了主体性,双方都受益了。
(3)理性共同体的产生。在微博谬论中,公众的极化是引导的困难之处。人们会因为一个事情就快速的形成一个讨论集体,但是他们没有直接接触事实,他们所认识的是网络上创造出的真实,然后经过自己的想象和分析,这就变成了自我认定的十分真实的事实。其实,用户与事件其实并没有联系,他们由于事情的某一点引发了自己的感触,就去发声。随着这样的人和信息的增多,极化就变得更加深入,质疑的声音就会被他们攻击和排斥。当双方达到爆发点时,两方都会因此受伤。客体方就会清醒过来,逐渐思考。然后主体就开始发展起来,建立了一个主体的理性共同体。这不光能解决了当前的事情,还解决了类似的事件。因此,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在谬论的理性分析和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理性元素逐渐增多,微博的用户因为变成了主体就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导向,并且实现了客体的主体化。
三、公众主体化的原因
(1)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让群众变为了主体。主体发展的讨论也一直继续着,它表明了个人主体的疑虑,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共鸣,随时都会爆发。这是因为我国人民被压制了很长时间,人们很少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国人民还曾被认为是没有自我的。同时引发的讨论还有“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的问题,这些都极大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疑虑。这个论点还主张了要发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发了一系列解放思想的看法,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人们开始想要改正以前的思想。人性化的宣言越来越多,终于取得了重视。后来,不管是社会、企业,人们都要自己努力来掌握命运,否则就难以生存。巨大的压力让人们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最大,也为谬论场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
(2)“微主体”又出现新主体。随着微博进入了新时期,“微主体”随之产生,也是个人的主体化的到来。人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微”,也是指人们发声的一个新的场地,它改变了人们的以前的格局。这时,人成为了一个中心,而不只是事件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微主体”有了和引导人们强大主体平等的权利。一直以来被轻视的个体重新在微博中活了过来,他们在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这些“微个体”自主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微力量,然后又产生新的主体。新主体的独立辨别性,可以融合多种信息,通过求真去伪,看到最全面的事情,并最终解决事件。在这种能力之上,形成了微力量。这种力量的特点就是它是虚拟的、自觉的、聚集的。所以在现实中有权力清除障碍的人,对网上的力量却无能为力,因为他无从下手。因此这种力量会引导着谬论,又加强了主体性,在产生新的主体。
四、结论
总而言之,微主体在不断发展和持续壮大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认识微博谬论引导场中的客体主体化,合理地引导其发展,才能让我们处于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