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创新与发展

2018-03-27

传媒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作者媒介受众

(宣城市广播电视台,安徽 宣城 242000)

一、前言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传播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互动,实现了媒介形态、流程传播等多方面的渗透融合,形成了多种媒体的共同发展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新挑战

(一)多样化的新闻传播主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已经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借助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和高度发达的网络,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目前,社会大众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网络直播的兴起,更是大大加大了普通大众成为新闻主体的概率。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一方面使得信息量大大增加,但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普通公众的新闻素养、传播技术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传递的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新闻质量有待提高。这种情况要求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与外界联系,获取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判断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学会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选取有用信息。

(二)互动强的新闻传播流程

新媒体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以往,大众传播机构牢牢把握话语权,受众只能被动接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现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主体性大大增强,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对于信息,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收,而是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个性化需求也更加强烈。

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尤其是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将其看成是被动意义上的受众,而是要把他们当成是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公民,要时刻树立受众意识和用户思维,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实现与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注重传播过程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全方位的新闻传播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果新闻采编还是沿用以前单纯依靠某一种传播媒介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会丧失绝大多数受众。现如今,新闻报道的方式已经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单一报道模式变成了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模式。多种多样的新闻表现形式虽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却对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大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因此,新闻采编的工作者对于新闻必须要有更强大的“嗅觉”,才能提高信息采集和更新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形式多样、传递高效且包涵着大量的信息,对于受众的吸引性更强,为了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采编必须注重新颖性,这就意味着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掌握多种新媒体技能,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不断创新新闻采编方式,制作出精良的新闻作品。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媒介融合的新语境下,新闻采编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在创新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这种挑战,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此外,要转变传统的传播理念,牢牢树立受众意识,从单向宣传变为双向互动,把观众、听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受众的反馈和意见,用受众乐于接收的表达方式传递观众、听众关注的信息。

(二)加强新闻判断能力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其真实性和价值性却难以保障,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到影响国际格局的大事,这些都可以作为新闻素材来报道,对于这些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新闻判断能力,甄选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首先,新闻采编人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判断标准,如果传递了不实信息,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做好宣传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最后,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

(三)创新采编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学会借助现代化的传播科技来完成采编工作,创新采编方式,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创新采访方式,也就是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扩充新闻采编的途径。比如说,在以前的采访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往往只需要完成单一的采访工作,纸媒记者记录文字,广播记者录制音频,电视记者同时录制图像和声音,但是在融媒体时代,这样做远远不够,一名合格的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除了需要记录文字,录制音频,还需要拍摄照片和视频,必要时,还要充当出境记者,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一场直播。这也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融媒体记者不但需要能够熟练地使用摄像机、录音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等多种采访工具,更要能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

(2)要顺应融媒体时代潮流,善于运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丰富新闻产品的表现手法。新闻采编工作最终通过一系列新闻产品展现在受众面前,好的新闻产品无疑更能抓住受众的心。相比起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新闻报道方式,现如今的新闻报道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新颖性,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加强互动,避免了呆板教条式的传播方式。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部《直播宣城》栏目为例,这是一档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今年五月开始,重点打造《直播宣城》微信公众号,将每日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适合新媒体用户体验的形式推送,并且打造了“主播讲故事”、“巷陌的美食”等增加用户黏度的版块,开展了“我和妈妈拍张照”等有奖征集活动,极大地扩大了栏目的知晓率,实现PGC+UGC的合奏,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四)强化新闻策划

新闻采编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任何一则新闻事件发生后,都有可能引起多家媒体的追逐,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挖掘。可以说,各家媒体在信息掌握上,存在着“零差距”“无差别化”的情况,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新闻策划成为了制胜的独门法宝。现代社会,人们并不缺乏信息,但是缺乏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深度和有广度的报道。新闻采编人员在面对同一新闻事件时,只有提前谋划,找准独特的报道视角,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信息,才能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新闻事件的发展与改变,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加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谁更重视新闻采编的策划性,谁就占据了新闻报道的先机。

(五)提升综合素质

新闻采编工作是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要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首先,强化自身新闻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时,一定要独具慧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出现不实报道;一定要注意报道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展现新闻事件本身,不能对任何一方有所偏袒;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其次,融媒体时代对于采编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新技术、新工具,还要有策划能力、深挖事件的采访能力、精彩呈现新闻事件的表达能力,这些都要求采编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各种业务能力,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不断创新。

四、结语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采编的模式不断创新,通过改变自身观念,强化业务素质,转变采访编辑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也要注意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争夺新闻噱头,违反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融媒体时代,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顺势而为,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工作者媒介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