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2018-03-27高欣音

传播与版权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论校园思政

高欣音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青年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传媒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引导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C162047)]

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面对复杂多变、日新月异的环境,高校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都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New Media)最初是由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电子录像)商品开发报告中首次使用[1]。此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多次提到此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一词广泛传播。

对于新媒体较为普遍的定义是: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互联网、无线通讯等多种技术,借助手机、电脑等作为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传播形态。定义揭示了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媒体”是相对概念,其“新”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二是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媒体形态。

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量有限且有延时,且需特定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新媒体突破界限,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个性化、及时性等显著特性,凭借接近性、高科性迅速在现代社会普及。

二、新媒体参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师引导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必然使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的三观正在形成,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理性的三观。面对新形势,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课上开放授课,学生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引导对于学生接受政治教育和思想观念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能通过接触、认识、使用媒介,培养沟通、探索、表达的能力,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不断用媒介完善自我。教师要运用新媒介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自身要能有效使用新媒介。

要转变封闭式授课为开放式授课,从“宣传导向”向“服务帮助”转变。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尊重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肯定大学生的主体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要使用融媒体教学。通过PPT、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将思政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将理论内容以案例方式呈现,运用新媒体手段吸引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

(二)课下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拓展课堂

教师既作为“教育者”,也作为“交流者”。通过课下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的沟通方式,创造平等的交流空间,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的动态,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积极进行“设置议程”。传播学中的著名理论“议程设置”认为,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看法,但可以通过给出的信息和安排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关注的事实以及接收信息的先后顺序。即大众传播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结合该理论,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建立群组、推送消息,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也可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新媒体参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生自我教育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将传统的“被动他育”转变为“主动自育”。

(一)建立意见领袖

推选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群体作为意见领袖,让处于一线的学生意见领袖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意见领袖最早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他认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是由信源直接传播给受众,而是经一部分群体传播给其他群体,这个位于信息传播中间过程的群体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较大的人格魅力,能形成人群的聚合效应,在群体中活跃,观点有说服力。

学生意见领袖参与到日常学习、生活的信息网络体系中,能充分发挥他们与学生群体一线接触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并进行引导,形成“头雁领飞,群雁相随”效应。同时也能及时准确反映学生思想状况,更早、更好、更准确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调动自身的主动性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尊重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当代大学生要培养自主意识,构建主体性文化人格,树立人格教育思想,由内而外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现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2]。

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引导,促进大学生“朝着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的方向努力,以促进大学生人格提升和完善为目标,使人作为‘真正自由的人’而存在,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人性得以真正的解放”[3]。

四、新媒体参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校建设途径

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媒体是校园舆论的重要阵地,正确的、高尚的思想观念应该且必须占领校园舆论阵地。

(一)制度保障舆论阵地

要认识高校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要让先进、积极的思想占领高校的舆论阵地,才能让学生在享受多彩的新媒体内容时,能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入侵。

要优化高校舆论阵地的外部制度环境,建立相应机制保障。保障校园的舆论阵地的教育性、服务性,使舆论阵地在处理舆情时,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疏通。

要用先进文化对校园舆论阵地实施“覆盖、融入机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方式占领舆论空间,用积极向上的内容消解非主流、消极的意识形态在校园舆论中的不良影响。

(二)打造大宣传格局

要深刻了解新媒体发展、传播的特征,掌握新媒体使用的要义,构建全面参与全面覆盖,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宣传格局。建设面向全校师生的新媒体舆论阵地,借助新媒体力量挖掘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武装新媒体宣传阵地,主动掌握话语权,及时、快速、大量地传递正确的思想理论,树立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将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新媒体的时效性、个性化结合,满足不同情境下多样化思政教育的需要。手机、电脑接收信息时效性强,可互动,可用于传播最新的思政教育动态,发起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发思考。报纸、电视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完整的优点,可用于对学生关心的议题进行深度报道,启发学生思考。

(三)加强舆论监督

扮演好“把关人”角色。“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美国学者卢因提出的。他认为“把关人”在信息流通的渠道中,可以有选择性地传播信息。

高校在运用新媒体时应准确把握“把关人”这一角色的定位和作用,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应对不实谣言负面信息,从源头进行控制,并对后期事宜进行危机公关,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将新媒体手段与“内容为王”理念结合。校园新媒体要与时俱进,注重传播内容的制作,多采用贴近高校、贴近学生的内容。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最新技术,对思政教育的表现手法加以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枯燥的灌输转变为有趣的分享和传播。

(五)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测评机制

反馈是传播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可用来评价传播的效果,信息从信源发出经传播后,通过反馈环节形成完整的信息循环系统。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反馈机制和测评机制,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的必然要求。

要力争达到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情感的和谐一致,就要对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各个层面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定期开展投票、问卷调查、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就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量化并分析,形成全面及时客观而又科学完善的校园新媒体监测系统。

其中反馈可以分为传播前期、传播中期和传播后期的反馈。前期反馈需要对学生进行兴趣爱好、接收信息渠道、倾向于接受何种观点等问题进行了解,提前对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进行分析,以确保通过新媒体进行的思政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中期反馈是指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受众的即时反应不断调整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对传播方式、渠道和内容进行补充。后期反馈的作用在于促进传播后的情势完善和修改,避免“虎头蛇尾”,潦草收场而削弱传播效果。

五、结语

大学生德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之一,是培养人格健全、三观健康的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显著地受到现今社会思潮的影响。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展示渠道和表现平台,强化了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使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为此做出改进,只有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勇于创新、精于把握,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淼.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理念转向与实践创新[D].广州:暨南大学,2010:10.

[2]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3]陈华.规范性与个体发展性: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冲突与调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77.

猜你喜欢

舆论校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