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视角探析中美媒体对自然灾害的报道差异
——以对“墨西哥地震”的报道为例

2018-03-27西北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跨文化

西北大学

关于灾难,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亚太地区灾难医学大会名誉主席威廉·甘恩(S.William Gunn)等人在1990年提出来的,即“灾难事在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因为自然或是人为的力量,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使得该地区必须采取异于平常的作为,且需要外来的资源才能应付。”[3]从该定义上讲,灾难划分为自然灾害和重大人为事故,自然灾害通常包括地震、台风、雪灾等。本文研究重点是自然灾害。灾难都有突发性强、可预防性低、损害性大,紧迫性等特点。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形成很大的冲击,容易引起大众的恐慌和混乱。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整个灾难事件的接受程度和评判态度,这对报道媒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人们也可以从对一个灾难事件的报道中看出报道方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报道立场,即报道方所携带独特的文化印记。

一、研究意义

笔者经查阅对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相关文献发现,有通过某个具体的灾难事件对于媒体报道和其报道方法的总结和评论。如刘畅和曹晓霞《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灾害新闻的人文价值》,[7]有将新闻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交叉,与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共同探讨灾害新闻及其报道价值,如刘畅的《“新闻心理”与“心理新闻”——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8]但是从跨文化视角来研究中美灾难新闻的还比较少。此外随着跨文化概念的不断传播。有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中西公益广告,电视电影综艺节目、教育管理、家庭教育、企业管理,语言等,但是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新闻报道的研究尚不多见。由此可见从文化根源解读中美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显得十分有意义,这也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借鉴前人所做的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将中美媒体对墨西哥地震报道作为案例,以霍弗斯坦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和解读中美自然灾害报道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文本摘自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网站和新华社等国内主流权威媒体网站。

通过对同一自然灾害中美媒体不同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造成这种报道差异的深层次的文化根源。这有助于今后两国人民在面对国际新闻的不同版本的报道时能换位思考,减少由于不同思维和文化立场带来的语言摩擦,并熟知文化差异在解读异国人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跨国、跨文化交流中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更进一步的信任感。

二、中美媒体对“墨西哥地震”报道的差异分析

霍夫斯坦德研究成果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2]本文将主要用前三个文化维度来解读中美媒体对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

(一)中国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是理所应当的,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由于权力距离较大,中国的新闻报道是非常关注党和政府的动态,重大灾害发生后,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会特别强调当前的执政领导人的态度、行为和决策,如领导人召开了救援小组会议,制定了什么政策和方针,如何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指导救援工作等。在墨西哥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媒体更关注的是墨西哥政府和相关负责部门都作了什么,发布了什么信息等。如新华社9月22日的一篇报道写道:“……墨西哥内政部21日下午……,21日上午,墨西哥城市长米格尔·曼塞拉宣布……”。如新华社以“墨西哥地震救灾中的中国正能量”为题的这篇报道着重强调了中国政府对墨西哥给予的人道主义救援,并获得墨西哥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树立中国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报道通常给读者呈现整体性的或者是概括性的印象,运用的语言文字比较严肃正式,也比较单调,有重复、生硬的现象,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及多视角报道,不会特别关注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点。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社会具有统治地位,这种思想主张包括政治自由平等,机会均等等内容,美国这种以个人自由主义为核心内容发展而成的社会文化,其基本的形态就表现为一种平民文化,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媒体报道也必然很关注读者的兴趣,注重报道的多样性。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美国媒体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比较注重语言的多样化和形象化,不仅给读者呈现事情的整体发展状况,而且给读者一种生动直观的感受,在告知读者事情概况的同时,能唤起读者持续关注的热情。在本文选取的15篇美国报道当中,只有2篇报道的标题中包含了死亡人数统计。而其余标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纽约时报9月9日的一篇报道题目“Will the U.S.help Mexico the way Mexico offered help during Harvey?”同23日的报道题目“Beer Company fi lls their cans with water for Mexico's earthquake victims”就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二)中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国对于不确定性的避免程度,决定了对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中国媒体都会规避负面因素的语言描述,语言运用也比较严谨和含蓄。较少关注灾害本身,甚至有意避开灾害带来的死亡感,毁灭感和绝望感。以突出人民群众与灾难作斗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歌颂个人的突出贡献,以此来凝聚公众力量,团结一致度过灾难。

而美国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低。基督教在塑造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方面非常重要。基督教中的原罪意识在形成美国人的悲剧意识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国人能够冷静直面,对待灾难的态度相对而言是比较坦然、理性和客观的。面对灾难的报道,美国媒体注重报道灾情事实,呈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痛苦和悲惨的境地,对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也会采用多样化的内容为读者提供最新灾情信息,会涉及灾害事件的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灾难进一步的发展预测等来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为读者扩展阅读信息,注重灾难本身,强调灾难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尤其是在新闻报道的措辞方面,会运用消极感、负面性很强的词句或是批评性的手法来表现灾害带来的神秘刺激和毁灭性的感觉。

(三)受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在重大灾难的报道方面,国内媒体很注重对正能量的传播,讴歌人和灾难作斗争时体现出的勇气,毅力和决心。国内主流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所以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和发动集体的力量,这就决定了它以正面宣传、歌颂真善美为报道重点和中心任务,强调政府带领社会大众团结一致战胜灾难,最终实现道德教化和宣传典型人物的楷模作用。

而美国文化注重以个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偏好个性独立,强调个人利益为中心,追求个人冒险,关注冲突对抗。美国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多表现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重在突出个性化的东西。一方面,报道中会有对个人或个别团体的报道,如对明星、总统特别报道来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Beer Company fi lls their cans with water for Mexico's earthquake victims”。另一方面,报道注重呈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注重人在灾难中受到的伤害和痛苦,用夸张的语言来表现人的痛苦和悲惨的境地,文本充满人文关怀。墨西哥地震后,美国媒体有对学校学生,儿童等弱势群体和需要特别帮助的人进行特别报道和关注,如纽约时报9月20日一篇报道是题为“Gael García Bernal took to Twitter to find his father after the Mexico earthquake”的一则寻父启示。也有美国媒体对现场救援工作进度,灾区人们的生活场景及状态进行了很多特别报道,通过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呈现出很多差异,这本质上是两国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侧重于传统和集中;而美国文化则崇尚自由和开放。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客观严肃,语言略显单调,生硬,注重对于灾难事件的整体性报道。而美国媒体报道涉猎范围较广,视角新颖,注重报道的多样性和言语的趣味性,突出表现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信息含量丰富,报道不忘体现人文关怀。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中国是千年文化大国,一些传统文化价值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难免其影响。美国作为新型的移民国家,自由主义思想对其文化意识影响很大,美国人更喜欢多元化、多样性、有新鲜感、充满刺激和挑战的东西,所以其灾难性新闻报道幽默有趣,视角新颖。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两国人民应该尊重双方文化差异,多换位思考,学习和借鉴双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期共同进步和成长,在国际跨文化交流中树立典范。

[1]Davis,L.(2001).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中西文化之鉴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Samovar,A.L,Porter,R.E.,&Stefani,A.L.(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D.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8-173.

[5]季羡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J].中国文化,1994,(02).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59.

[7]刘畅,曹晓霞.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灾害新闻的人文价值[J].新闻三昧,2008,(07).

[8]刘畅.“新闻心理”与“心理新闻”——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0,(05).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跨文化
雷击灾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