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8-03-27张辛雨
张辛雨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创业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3.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4.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一、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以后的文明形态,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提倡在开放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特征表现在:一是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和自律性。自然性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自律性体现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要文明地对待生态环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注意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更不是自然的奴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是具有和谐性与公平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是包括人与自然、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更具有广泛性的一种公平。三是具有基础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享受美好快乐生活的基础,只有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形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四是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生态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用生态眼光去考虑问题,要尊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公平。五是具有开放性和循环性。开放性和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要求我们在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同时,兼具能源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
(二)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迅猛发展却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递减、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倒逼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1.农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生态系统,农业作为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发展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既为吉林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吉林省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的发展要求与之匹配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保障前提,它们都需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吉林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吉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154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3.8%,其中农业增加值812.60亿元,增长2.3%;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 717.2万吨,比2015年增长1.9%;粮食单位面积产量7 402.4公斤,增长3.1%,单产水平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2016年,作为反映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15年上涨1.6%,幅度比前三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4个百分点。2016年吉林省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12 123元,增长7%,在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排名中有所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重视生态农业的改善,一方面大力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逐步改善吉林省生态农业。2016年以来氨氮排放量70.52万t,比2015年下降0.65%;二氧化硫排放量53.21万t,比2015年下降1.2%;氮氧化物排放量49.21万t,比2015年下降8.87%,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是发展沼气工程。沼气是利用生物化学形成的混合可燃气体,属于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发展沼气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照明、做饭等问题,还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合理应用。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中包括使用化学农药、大棚薄膜、化肥等。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污染物质使用量不断加大,污染物随着降水渗入到土壤、大气和水资源中破坏生态环境。吉林省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吉林省化肥使用量已经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的0.5倍,而实际利用率只有25%—30%,其余全部释放到空气和土壤中,对农村的水质和土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土壤有机质已经从开垦时的7%—9%降到2%—4%,造成土壤污染,土壤质量下降。
(二)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性不高
吉林省生态农业的社会认知不到位,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农民生态观念薄弱,缺乏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增加了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的难度。尽管我省一直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但是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吉林省生态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目前我省农业生产大多处于初级农产品阶段,生产过程中部分资源遭到浪费,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获利空间小、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的结果。与此同时,居民缺乏购买绿色食品意识,阻碍了绿色农业发展。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状况,吉林省非常重视“生态工程建设”①生态工程建设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自然生态恢复和人工生态建设的技术手段,也是一项根据整体—循环—协调—自生—共生的生态系统调控手段设计的生态建设方法。它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以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多数人生态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一些偏远山村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较慢,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农民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农业生产所存在的问题,生态农业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关乎农业今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吉林省实行“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以农业补偿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近年来,吉林省开始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但是吉林省生态农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基础比较薄弱。2015年,吉林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428.6亿元,占全社会资产投资的2.3%,投资总数在逐年增加,但相比2013年比例有所降低。部分农业农村工程完工后,后续的监管部门不到位,项目后续费用不足,造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此外,我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落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农业大数据发展的要求,因此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吉林省生态农业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甚微
农业技术作为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部分,对农业产出有着重要影响,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有利于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长期以来,人们把推广效果甚微归因于推广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研究方向的定位,也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当前,吉林省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推广中存在人手不足、经费有限、人员待遇不高现象,缺乏很好的激励机制与培训体制;二是农业推广队伍不断更新造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出现分层,技术老化严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不利;三是由于农业技术源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操作复杂,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农业推广中的一些专业的技术术语理解程度有偏差,推广效率偏低;四是农民资金薄弱,使得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推广时只能选择资金少、经济收益快的项目,如玉米和水稻等效益显著、见效快的技术成果,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
(五)政府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在生态农业实施过程中,吉林省政府加大了对生态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但是投入资金和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性。有些地方虽然教育资源充足,但由于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流于形式,浪费了培训资金和教育资源。在政策制定上缺乏长效机制,政策干预推进侧重以经济目标导向的短期行为,没有持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农业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进展缓慢,农业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促进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农药、化肥和大棚薄膜是目前我省使用最多的农用化学品,是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几年来我省使用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地方还因为使用量过大导致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要引导农民正确地使用农用化学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重视,防止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使用化学品的危害,认识到这种污染直接与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
(二)积极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引导广大农民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来了解政府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更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政府还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广播等方式,让广大农民知道生态农业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处和如何才能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成果,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其次,组织高校和农业管理人员定期深入农村,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来更好地普及农业知识,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例如农药化肥的选择,怎样种植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牲畜养殖的科学方法等。最后,要加大力度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农民能接触到的各个地方宣传生态农业,让农民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随意浪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不断增强农民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鼓励农民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建设。
(三)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吉林省已经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全省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全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需要完善,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村公共设施新建和维护比较困难。政府要加大在政策性市、县两大财政部门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资金,鼓励金融性投资。政府对已投入的基础设施,要做好后续检查和保障工作,使投入的基础设施能够长期使用。
(四)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作用
1.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 000项农业技术成果问世,但受人才、平台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不足,造成技术资源大量浪费,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要加快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改革,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农业科研单位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改革,提高市场化的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成果的使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循环化改造
在农业生产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废料,传统农业时期这些废料大多被销毁或者随意丢弃,尤其在我省,刚入冬时农民们就开始烧秸秆,大大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而且秸秆本身的用处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和推行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循环化改造,在全省推广“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林禽渔立体复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土壤的保护,不让新增土壤再受污染,提升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科学使用化肥,让化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不会造成污染,禁止使用重金属超标的化肥。[3]
3.促进农业团体和组织的建立
政府要扶持合作社等农业团体和组织的建设。2014年以来,我省大部分合作社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齐心协力闯市场,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存在为了得到政府的帮扶,不合作或假合作,欺骗政府的个别现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要鼓励农民自食其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劳动去发展农业,不要有依赖心理。目前,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4]
(五)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引导
尽管我省农业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趋势,但农业的质量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全部消除,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形势依然不乐观。首先应该完善生态农业保护制度,其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要做到让农民积极参与的同时也要提高参与后的效果。[5]其次,在完善农业质量监督工作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例如国外的“生态补偿制度”①生态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政府应结合我省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出适合我省的生态补偿制度,对补偿主体、补偿原则和补偿对象等内容详细规划,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补偿机制的运行环境。[6]
[1]朱立志.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
[2]朱立志.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8).
[3]颜清阳.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与启示——以井冈山市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
[4]刘寿诺.正确处理合作社发展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5).
[5]张梁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以吉林省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9).
[6]王峰.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