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影评
2018-03-27金亦瑶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金亦瑶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青春一直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但内容却是千篇一律,而这部被封存了五年的影片,却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成长的隐痛。
本片由曹保平执导,大体上讲述了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出生在传统中国式家庭,任性,叛逆,敏感,在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变动后,向无奈的现实妥协。如果影片想表达的全部只有这些的话,是不足以让那么多热爱电影的人掀起讨论的风波的,就像是《狗十三》这个名字,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句脏话,是导演在痛斥,他在不满什么呢?
影片主人公李玩转变的转折点大概就在弟弟突然出现的时候了,爷爷说,男孩子的名字要好好取,给弟弟取名为“昭”,而相比之下,李玩的名字就像是一个玩笑一样,房间里各式的海报,伤心时播放涅槃乐队的硬核摇滚,向往宇宙把狗取名为“爱因斯坦”,看到自己曾向往的鸟啼竟是被束缚的精神病人,无数次期盼的幻灭,终于打败了女孩固执的心里防线和对于美好单纯的向往,影片结尾,弟弟被家人逼迫学习滑冰,摔倒后不断挣扎,仿佛就是下一个“李玩”的缩影,而此刻的李玩在一旁观望,却露出了冷冷的微笑,让人后脊一凉,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成长吗?
成长也行还有另外的一种选择,并不是妥协了就是成熟,如果说固执是一种幼稚,那妥协何不是一种懦弱?东野圭吾有一句话:成长就是妥协和坚持的两难。展望中国的青春电影,无不是从叛逆到顺从的过程,这可能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好多学校已经把“亚文化”列入了校规校纪的抵制内容,也和我们对成长对青春的误解有关,大街小巷,一旦你向人们问起青春题材的电影,脱口而出的一定是《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或是近期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昨日青空》。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校园,爱情。
校园爱情已经渗透了所有人对青春的想象。
然而《狗十三》却脱离了这一点,把重心放到了家庭,以青春为切口,上升到了中国家庭无法诉说的隐痛,让中国青春电影不在局限于“校服美学”。并不是只有校园或是懵懂的爱情才是青春的专属,但事实是,现今大部分中国的少年,除了学校就找不出第二个“朋友圈”,这不禁让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稍作修改:为什么读书?考大学,为什么考大学?找工作,为什么找工作?娶老婆,为什么娶老婆?生娃,生娃干什么?读书。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读书的意义,我们都是从应试教育的模板中抠出来的,这让我们的群体更有代表性,也因而形成了这种校园青春思维定势,也难怪我们的青春电影千篇一律。
个性的少年,成长啊,叛逆了,失败了,体会伤痛,然后被社会改变,多么完美的剧本,然而有国外的影片给了不同的结论,比如来自青年导演泽维尔多兰的《妈咪》,这本电影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别出心裁的屏幕尺寸缩放转换的设计,还有对成长轰轰烈烈的表达,影片从妈妈把主人公从少管所接回开始,主人公是个彻头彻尾的“不良少年”,他骂人,行为粗鲁不雅,还会对母亲大打出手,少年的母亲也是社会底层的人,抽烟喝酒,骂脏话,但当街边的黑人用言语侮辱母亲时,少年也会大骂:黑鬼,闭上你的嘴巴,她是我妈!少年和母亲又似仇人更似情人,偶然母子小酌一杯,听听摇滚跳跳舞,可少年最终被强制下令由于精神疾病进入治疗所,不知情的少年和母亲邻居度过了最后的旅行,他美好的笑容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可这一切早就无法挽回。影片结尾,本要接受治疗的少年突然挣脱枷锁,他穿着一身白衣,对着后方追赶的人狂笑,向着窗射出的光芒奔跑,就像是一个放浪的天使。
《妈咪》不止表达出了成长的疼痛和亲情的无奈,甚至还让人感觉到一些阶级的隔阂,法令的无情,也诠释了一种不同的青少年成长方式
或许这才是青春最真挚的感情,无所畏惧,敢作敢为敢破坏,而国内的青春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股涓涓细流,一个是泽维尔多兰表达自己刚刚经历的青春,一个是被社会浸泡多年的大叔对别人青春的幻想,或许这就是真实和幻想的区别,我们不能像《少年时代》一样真实拍摄男主人公演员十二年的成长,那么就在离青春不久的年纪回忆青春吧,《狗十三》与大多中国青春片不同的原因或许就是如此,中国青年导演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遇,就像是《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青年导演得到的关注和信任太少了。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深深印刻在我们心中的只有这些第五代,对电影稍有研究的人会知道娄烨,贾樟柯这些第六代,“中国第八代导演”的概念已经被提出,然而“第七代”至今没有被认可。
导演王小帅曾经预言:第七代导演这个群体不会出现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即将上映,预售就超过了5000万的票房,是曾经毕赣《路边野餐》总票房的9倍左右,这是中国青年导演的曙光?或是“六十分钟长镜头”“一吻跨年”等变相营销导致?我们不得而知。
对青春单一的误解也好,中国青年导演的窘迫境遇也好,恰不说情节如何,至少《狗十三》都摆脱了这些局限,随着年轻的力量的苏醒,国产青春电影的模板会渐渐奔溃,《狗十三》在这场漫长的“革命”路上,也算是留下了不可抹灭的足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