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宣传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
——以无锡广电集团为例
2018-03-27张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经济频率
张宏 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经济频率
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媒体宣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重要一环。通过媒体宣传,弘扬历史文化,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已被各地的实践证明,是一条十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途径。
无锡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的发祥地,这些年来媒体宣传的推动功不可没。无锡广电集团多年来主动服务对接市委、市政府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懈运用新闻宣传、文化精品生产和融媒体平台,将无锡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对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无锡广电集团也因创建工作成绩出色而荣立集体三等功。
一、开展新闻宣传,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传播力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声画并茂、现场感强、时效性强,受众喜闻乐见。近年来,无锡广电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闻宣传中,广泛通过现场直播、新闻报道、专栏等多种形式,不仅使市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有了直观印象,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树立起了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
将新闻行动嫁接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程之中,无锡广电有着很好的创意。近年来,惠山祠堂群入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单和大运河申遗,无锡广电都以新闻行动的形式进行了大时段、大体量、大跨度的新闻宣传,在对无锡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等进行充分报道的同时,引发促进市民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广电还通过新闻行动,对无锡历史文化进行了抢救发掘。几年前,河南陕州在重建召公祠(今名甘棠苑)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残破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此碑记载的是上世纪30年代无锡慈善团体重修召公祠和赴豫赈灾的事迹。无锡广电了解情况后,2016年通过大型新闻行动,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华北、西北八省发生特大灾荒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无锡,广大人民群众和一批工商实业家紧急奔赴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陕州地区(今三门峡市陕县一带),为连年大旱、继而爆发蝗灾、赤地千里的灾区人民送医送药、赈灾放粮事迹。当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几十万灾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无锡民间展开豫西慈善赈灾工作,连续数年派出赈灾队伍奔赴灾区,全力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演绎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无锡豫西慈善赈灾距今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其中体现出的无锡慈善文化依然光彩熠熠,对尘封已久的无锡慈善人物和慈善组织往事的再发掘,使得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又增添了丰富而崭新的生动素材。
无锡广电的新闻行动,得到了三门峡和无锡两地政府、企业家、学者及当年施赈者后人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由此双方合力互动,你来我往,再续善缘,并以此为基础编印出版了反映豫西赈灾的《大爱无疆》一书,重新修复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则还原了1930年秋无锡慈善家“往赈于陕”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2017年中央电视台还将无锡广电的新闻行动作为非遗专题片《惠山祠堂群》开片由头。专题论文《民国豫西赈灾新闻行动的“蝴蝶效应”》分别在《江南论坛》、《视听界》发表。
二、创作文化精品,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感染力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需要国家认同、社会认可、专家认识、群众认知,四者缺一不可。要做好这“四认”,就必须积极对接中央、省和境内外媒介,通过央媒、省媒及境外媒体的宣传推介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广电除广泛邀请“百家中外媒体”集中采风无锡,还致力于以文化精品生产推介无锡,这其中有反映吴文化精髓的影视剧、宣传无锡的主题歌曲等,有以无锡历史文化为播出题材的《发现》栏目和专题系列片《无锡名人系列》等。高层次、全方位、大密度的宣传推广,不仅营造了无锡良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氛围,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创共建的效果。
2016年新年伊始,由无锡广电制作的五集电视纪录片《太湖画脉》在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热播再掀收视热潮。作为一档重点表现无锡及太湖流域人文历史的文化精品,无锡观众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无锡文化圈播出之前热忱转发预告,播出之中亦是感想连连,播出之后更是热情畅议。或许是因为深受该片的精神感染,大家都把“工匠精神”融汇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一股学《太湖画脉》工匠精神、提升无锡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品质的热潮由此悄然兴起。
其实,《太湖画脉》只是无锡广电推出的众多文化精品之一。追溯无锡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之路,在“文化无锡”品牌建设的大旗下,十余年来无锡广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形成了强烈的品牌建设氛围,其品牌影响力也早已突破地域局限,冲出江苏走向全国,《太湖画脉》就是继《誓言今生》、《不肯去观音》、《快乐奔跑》等精品力作之后出现的又一文化精品。从《无锡名人系列》电视专题的连绵不断,到《徐悲鸿》专题片的题材积累;从无锡美术馆的设立,到无锡书画博物馆的建成;从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的设立,到全国文化产品领先城市地位的确立,人们都能从中寻觅到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广电人不懈努力的身影。早在2004年,无锡广电八集电视艺术片《中国紫砂》耗资百万,用时十月终于修成正果。以《中国紫砂》八集电视艺术片的推出为发轫,弹指间又是十多个年头过去了,2017年人们欣喜地看到,紫砂艺术三部曲第二部《紫泥春华》、第三部《壶开生面》已经如愿出齐。八集电视艺术片《中国紫砂》作为紫砂系列的开篇巨作,将紫砂发展史上诸家风貌、文化走向、工艺流程、传世佳作呈现于众,并首次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风采,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专题内容,已成为存世很少的重要视频资料。时过境迁,光阴荏苒,《中国紫砂》不因时间流逝而沉默,反因时光的滋润而增色,它在广大紫砂爱好者心中依然是一部兼具“知识性、权威性、艺术性”于一炉,融“画面美、解说美、音乐美”于一体的高品质电视专题艺术片。
三、打造融媒平台,扩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通过媒体的强力宣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价值,让文化遗产通过媒体推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储存在记忆深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是社会共识。这些年来,无锡广电所做的一切,涵盖了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吴文化的本质要求,很好地契合了挖掘吴文化特色资源、提升吴文化优势的宏大氛围。
这些年来,无锡广电致力于融媒体平台的建设,除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外,集团旗下还拥有《新周刊》平面媒体、《无锡博报》、《智慧无锡》等网络新媒体。正是有了这些融媒体平台,有心的观众在无锡门户网站太湖明珠网上,能很快找到《画脉无锡》的专栏。《画脉无锡》建于2007年历史文化名城初创阶段,专栏设有“震古烁今 国画渊薮”、“名家辈出 继往开来”、“无派有脉 导夫先路”、“厚积薄发 风云际会”等四个篇章,并以上下两卷的形式介绍了古往今来的无锡画家多达百人以上。人们还能从网上查询到《无锡新周刊》十年如一日刊登的《发现无锡》全部文章。2008年,无锡广电紧紧抓住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的一个天赐良机。电影《盘尼西林1944》在那年春天公映,作为一部宏大时代背景与辉煌无锡元素交相辉映、歌颂抗战时期无锡地下党历史功绩的好影片,它着实让无锡广电和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宣传的影响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借助融媒体和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很方便看到《盘尼西林1944》,感知无锡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另一面。
如果说传统的广播电视是广义的、系统的、音影的、灵动的、立体的画卷,那么网络融媒体就是融合的、可拓展的、静谧的、活页的画卷。让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宠儿融媒体相互融合,是历史文化名城宣传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锡广电融媒体深度发掘的那些人和事,无不昭示着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特色、民间习俗关系之密切。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媒体宣传,紧扣宣传主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目的意义、措施经验、进展成效和市民评价等,各地媒体都有不同建树。当然,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优势,使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尽快融入全社会、深入全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锡广电悉心担当、善于运用新媒体宣传理念、致力架起连接社会公众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桥梁的做法,在现阶段具有样本意义,值得重视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