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核心素养的结合
2018-03-27张智敏
张智敏
在当下,教育紧跟时代形势,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因而新时代对体育学科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单单要求学生体育素质达标,而且要求体育教育在使学生体育素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核心素养。针对这样的教育状况,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育目标,明确体育核心素养与普通素质的不同之处,掌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教育要求,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教育着力点,以成熟且有所创新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培养。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作用
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前提是,教师应当明确什么才是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可以说,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地回答了“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并且给了授课教师教育的明确目标。而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则是自身知识、技能与态度等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终生发展性,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整合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系统性而且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充分整合,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核心素养具体到体育学科上要从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上进行考虑,概括来讲体育的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心态;重在参与、敢于拼搏、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与道德;善于各项体育项目的体育能力;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丰富的体育运动及健康安全的知识等与体育发展息息相关的运动素养,这些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的终生体育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其除在受教育学生养成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丰富的体育运动、健康安全知识在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上发挥作用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中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遵守规则的体育道德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同样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核心素养从另一方面为学生以更加优异的表现融入社会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要提升体育教育的核心素质,就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上入手,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考量,丰富受教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方式,促使教育成果最大化。
二、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着手点
(一)明确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方针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落实由传统教育中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目标,但其教学重心的改变依然包含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就是说,体育教师所进行的体育教育依然要接受新课标的指导。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当做到“备课标”的教育要求,并在“备学生”的基础上做到“备教案”,只有真正明确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方针,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不出错,并且沿着正确的道路一直前行。
(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学,顾名思义有教才有学,由此凸显了体育教学当中教师的重要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如此,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应当同样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专业,如此方能够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之余应定期参加各项专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教师单单具备良好的体育素质是不够的,教师不是运动员,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因此除了体育素养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管理能力,体育教师只有组织起课堂才能够有效地将体育知识传授给受教育学生,进而使之成为有效课堂。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对所教授学生的素质情况必须十分了解,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备学生”。教师只有对所教授的学生的素质情况了如指掌,其安排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核心素养培养上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够在实际教育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育实践当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优秀教师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优秀的受教育学生同样会反过来在各个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各方面的模仿、甚至超越,这给予了教师强大的激励效应,促使教师进步。因而,教师应在各个方面提升自我,促使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做到教学相长。
(三)专注体育课堂的综合素质教育渗透
从社会发展事业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全方面发展、综合素质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应着眼于当今社会需求进行教学。从综合素质角度来看,体育应当属于“德智体美劳”五项基础素质中的“体”,但从社会需求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体育教育应着眼长远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除了“体育”外还应当包括“美育”与“德育”。体育中的“美育”应当是对学生健康美、形体美的意识灌输,而体育当中的“德育”则应当是对学生遵守体育运动规则以及敢于拼搏、重在参与等良好体育品德的深刻教育。这样综合性质的素质教育将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潜意识地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勇气与意识,并且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等,真正达成教育的目的,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教学意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获得了创新,那么在新教学意识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同样应当做到有所创新,只有做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同步才能够真正使新课标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应当起到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普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学生示范体育动作以及其相应的运动规则,而受教育的学生则是机械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这样的体育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单调、乏味、毫无趣味性,而这样的课堂感受带来的后果就是消磨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况应对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在课堂中参考学生意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授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其可以采取小组对抗、运动游戏等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以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激发学生对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运动习惯
学生自主运动习惯的培养是体育核心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学生大多将运动视作负担,或是认为运动耽误了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增强和人才的全面平衡发展明显不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转变固有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学生意识到体育以及运动的重要性,其才会端正对待体育与运动的态度,才能够真正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且保持长久的锻炼习惯。当然,从学生接受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想达成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进而养成学生自主运动习惯,单单口头上喊口号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培育方法,其首要任务就是利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应当讲,体育学科项目繁多的运动项目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得到极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是不同的,但在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总有一项是学生感兴趣的。由兴趣而产生的持续锻炼习惯有利于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体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成效
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明显不同于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传统教育下的学生通常身体羸弱,虽然有部分学生热衷于体育健身,但这通常只是小部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学生。同时,学生的规则意识、应对运动伤病预防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的掌握明显弱于热衷于体育的学生。此外,热衷于运动的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状况也同样优于不常运动的学生。众多教育实例表明,体育核心素养对在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学习、心理健康、应对生活挫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体育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复合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