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评析
2018-03-27魏文欢
魏文欢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也是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于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创新的扩散》是其成名作,在这部著作中,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阐述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扩散的过程、创新性及采纳者分类、创新的结果等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誉。
一、创新扩散的因素
罗杰斯对扩散定义进行了界定,他提出,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要想构成创新扩散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因素:创新因素、传播渠道因素、时间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四个因素缺一不可。
创新因素具有相容性、相对优势、可试验性、复杂性、可观察性五个特征。某个创新的相对优势越明显,它被采用的速度就越快,而与一个社会系统价值观不相容的创新,被采用的速度则会慢得多;越是简单易懂的创新,扩散速度就越快,个体越容易观察到一项创新的结果,它们越容易被采用。
传播渠道因素是信息转化的重要手段,决定着扩散的方式和扩散的效果,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具体来说,大众传媒在传播创新的内容上比较有效,人际关系渠道对于形成或改变个体对创新的观念更为有效。
作为创新扩散过程的第三个因素,创新扩散的过程、创新性与采纳者类别、采用速度都是影响时间因素的诸多变量。
由于创新扩散形成于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因此,系统的社会结构也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一大因素,社会系统的状况限定了创新扩散的范围和效果。
二、创新扩散的过程
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罗杰斯通过在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改革、公共医疗、消费品推广等领域的试验,描述了创新扩散的过程。个体从第一次知道这项创新,到对该项创新形成一种看法或态度,到决定采纳或拒绝,到实施这种新思想,再到认可自己的决策,简而言之,创新扩散需经历五个主要阶段,即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阶段。
在认知阶段,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共同作用于信息从而引起潜在用户的注意,对创新认知较早的人和创新者都受过较高水平的正规教育,较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但对创新认知较早的人不一定是创新者。
在说服阶段,个人对创新形成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个体采纳接受或者拒绝某项创新是关键所在。罗杰斯认为,在这一阶段,个人主要是在情绪和心理上参与创新,如果个人对创新感兴趣,那么他会主动寻求相关信息。也就是说,选择性认知在个人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个人在形成对创新赞成或不赞成态度时,创新的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等都是个人所考虑的因素。
在决策阶段,个人在态度上做出选择到底是采纳创新还是拒绝创新。由于创新的结果不可预测,因此大多数个体并不愿意立刻接受创新,而是先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创新结果进行检验,然后才会采纳创新。因此在这一阶段,创新机构的示范效应至关重要,特别是意见领袖的参与,能加速创新过程,并进一步影响个体接受采纳创新。
在实施阶段,个人在行为上做出改变,把想法付诸行动实践中,在这一阶段,个体积极行动起来,从不同渠道收集关于从哪里获得创新、如何使用创新等资料,而创新机构则提供具体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实施阶段时间长短不一,需要根据创新的性质来决定,大多数个体在这一阶段创新扩散过程趋于结束。
在确认阶段,个人的行为也许会发生变化,如果接触了与该创新相互冲突的信息,个人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进一步确认肯定创新的决策,要么转变之前采纳的决定,中止采纳创新。罗杰斯认为,在这一阶段,创新机构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即为决定采纳创新的人提供保障与支持,使创新得以延续。
三、采纳者的分类
第一类,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这一类创新者最突出的个性在于冒险精神,这在创新扩散过程中非常重要,要成为创新者,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如较充裕的财力、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强大的抗压能力等,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新思想、新技术的“把关人”。这一类群体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第二类,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这一类群体相当于社会中的意见领袖,由于他们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能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并成为社会其他成员学习效仿的对象。在创新扩散过程中,他们与创新机构关系密切,在接受采纳创新后,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加速创新扩散的进程。
第三类,深思熟虑的早期追随者。这一类群体是五大采纳者类别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类别,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并不担当意见领袖,而是创新扩散的早期追随者。
第四类,持怀疑态度的后期采纳者。这一类群体和第三类采纳者所占比重相当,作为后期采纳者,他们在采纳创新时并非主观意愿,而是更多情况下迫于社会其他成员压力,他们对创新总是持怀疑态度,只有大部分人接受了创新,他们才会做出决策。
第五类,墨守传统的落后者。罗杰斯认为,落后者并无贬低之意,而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最后采纳创新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通常对创新抱有抵制态度,只有确信创新不会失败后,他们才采纳创新,而且做出决策的时间较为漫长,这一类群体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大。
罗杰斯认为,五种创新采纳者的类别主要在三个方面形成重要差别: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及价值观和传播行为及方式。五种采纳者类别具有明显的特征,早期采纳者与后期采纳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大的职业抱负,更强的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四、创新扩散的渠道
罗杰斯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巨大,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促成认知和说服时作用不尽相同,在对早期采纳者和晚期采纳者的作用也不相同。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能创造和传播信息,使信息迅速广泛传递给受众,因此能导致一些薄弱观念的改变,但强硬观念的改变需要人际传播来实现。人际传播渠道能提供双向的信息交流,并说服他人改变强硬观念,在创新扩散过程中,人际传播渠道对说服他人采纳创新尤为重要。
从大众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的比较来看,在创新扩散认知阶段,大众传播渠道更为重要,通过大众传播渠道使信息得以大范围地传送到社会,而在说服阶段,人际传播渠道更能发挥突出的作用,借助于面对面的传播优势,个人更容易采纳创新。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否采纳创新,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个体在人际网络中所拥有的人际链的多少,如果个体在其所在人际圈中,其他社会成员采纳创新的人数越多,该个体采纳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大众传播渠道相比,广泛的人际关系渠道在认知阶段更为重要。
从不同采纳者的传播渠道比较来看,早期采纳者在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中,人际传播渠道的关联性更强。早期采纳者由于有更多的大众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他们比后期采纳者的眼界更宽,与创新机构的关系更密切。在主动搜集信息方面,早期采纳者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取更多有关创新的信息,并掌握了更强的舆论导向能力。
五、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为发展传播学奠定了“主导范式”。第一,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能加速对新事物的采用进程和扩大传播范围,进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创新,人际传播渠道在说服阶段作用突出。罗杰斯试验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共同促成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技术的采纳和扩散。第二,创新扩散的传播来源渠道非常广泛,除了大众传播媒介外,还有大量的人际传播途径和组织传播方式,如亲友或邻居间的交流与模仿追随,官方革新机构的主导、意见领袖的发声和非正式的社会团体的参与等,这些传播来源渠道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在认知阶段能大范围地促使大众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产生认识和了解,地方的革新机构能对个体进行有效劝服,意见领袖能加速大众对新事物的接受与采纳,一对一的人际传播能最终决定个体是否采纳创新。第三,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仍然有些许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是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开展的,有的呈现出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不总是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如他强调传播之于人的现代化的意义,但他并没有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如何促进或阻碍创新传播和人的现代化做深入研究。此外,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方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偶发性和变动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