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差异研究
——基于武汉市某民族高校的实证分析

2018-03-27董浩烨陈莹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交情绪

董浩烨,陈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民族院校而言,由于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更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随着各类新兴媒体在校园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的情绪表达渠道和方式,各种心理体验和情感反应越来越由“内隐”转为“外显”,这一变化为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情绪表达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网络情绪表达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由于情绪表达往往发生在人际交往之中,而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各类垂直细分的社交媒体为具有不同表达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各种情绪表达的通道,使得个人情绪除了面对面传递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自然、轻易地表达出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校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使用最为频繁的即时通讯、社交网站和微博三类主要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用户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差异性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旨在以社交媒体为载体,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动机、载体、介质、内容、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科学地掌握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现状

网络情绪与现实情绪相对应,但前者机制更为复杂。现实情绪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即为网络情绪表达。网络情绪表达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网络空间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等状态的网络行为。具体而言,网络情绪表达既包含网络社会集体情绪,也有个体网络情绪。

网络社会集体情绪重在关注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的态度,有研究某些特定情境和突发事件中发生的网络舆情,如周莉等研究“巴黎暴恐”事件中不同文化背景下四国人民在YouTube这一社交平台上情绪表达差异,也有直接分析各类网络平台上网民情绪与舆论发展走向,如朱磊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网络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个体网络情绪重在关注个体自我情绪情感在网络空间如何实现,由于网络社会情绪往往由普通个体网络情绪聚集而成,研究个体网络情绪实质上也研究网络社会情绪的重要内容。目前,网络情绪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情绪状况,对于关于个体网络情绪的研究相对集中,比如吴燕霞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关注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机制等;邓纯余、张妍等学者关注普通大学生情绪表达与心理问题的关系、情绪疏导与情绪调节以及情绪健康教育等;吕薇等关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情绪表达性等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从个体网络情绪表达的视角,分析不同民族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情绪表达的具体差异。

本文的关注重点不涉及宏观全局性、影响事件乃至舆论走向的整体性网络情绪,而是以微观视角考察普通个体有关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个体情绪体验。结合笔者工作环境,研究选取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客体,也是对当前关于个体自我情绪表达研究的一种尝试。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辅以深度访谈。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类别大学生在情绪表达载体、形式、内容、倾向等特点,分析其差异性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个人更好地共同助力民族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笔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共有大学生281人,少数民族大学生212人,占比76%,其中,来自吉林、内蒙古、云南、西藏、广西等地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63人,占比22.4%。民族成分复杂多元,来自我国不同地域,符合本研究需要,数据获取和分析具有可靠性。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编码的方式对全院大学生发放。同时,研究还在四个年级各选取来自不同民族的四名大学生作为深入访谈对象。

笔者此前相关研究①已经证明了使用心理学有关情绪表达的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靠性较高,可以用来进行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同样使用基于Ann M.kring等编制,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译定的情绪表达性量表修改制定的网络情绪表达性量表来进行测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网络情绪表达性量表以及若干个有关网络情绪表达的问题。网络情绪表达性量表采取6分级记分制,其中1、5、6、8、13、14题为反向计分,其他题目为正向计分,将量表中17道题目的得分相加即可测量网络情绪表达量,量表总分为102分,得分越高表示越乐于表达情绪。

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81份,回收281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50人,女生231人;汉族大学生69人,少数民族大学生212人;大一学生68人,大二学生72人,大三学生64人,大四学生65人。

三、研究发现

在族际交流日趋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求学,但囿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现实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某些差异。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表达不仅被现实生活所约束,同时也受到了网络空间的影响,基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表达还呈现出某些新特点。

(一)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积极情绪表达量均较为丰富

研究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表达量表测量结果分开进行计算,对比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表达量表得分从60到98分不等,各样本总分的平均值为79分(标准差SD=9.78);汉族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表达量表得分从62到99分不等,各样本总分的平均值为80.5分(标准差SD=9.46)。从平均分值来看,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量均比较丰富,说明不同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表达均多于消极情绪表达。

接受深度访谈的多名受访者也表示,相较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提供的情绪表达渠道更多,更容易满足多方面的情感需求。而相较于厌恶、悲哀、愤怒等消极情绪的表达,也更愿意展示自己兴奋、愉快等情绪。

(少数民族大学生)“平常生活中能轻易吐露心声的人不多,在说不出来的情况下,会更愿意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出来。”

(汉族大学生)“现实社会里,自己的消极情绪可能影响的只是个别人,但在网络空间,大家都可以看得见,考虑到影响,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比较开心、高兴的时候才会表达出来。”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载体各有侧重

社交媒体如火如荼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便捷的情绪表达载体,随着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向垂直细分领域发展,定位不同、使用方式不同的多个社交媒体都被高校大学生所青睐。

调查发现,不同民族高校大学生会根据自身需求同时使用多个社交媒体表达情绪,汉族大学生更喜欢使用QQ、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等侧重于人际交往的社交软件,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更愿意使用贴吧、知乎、哔哩哔哩等更侧重于社群交际的社交平台,在对美拍、爱豆、墨客、Acfun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接受度上,汉族学生的接受度略高。当前,网络情绪表达较为分散,变动较大,给当前重点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负面情绪表达性较高

目前,学界关于情绪类别的划分主要采取“效价一唤醒度”的划分方法,依据效价,情绪可分为正、负两极:位于正极的称为积极情绪,通常带来积极、愉悦感受;位于负极的称为消极情绪,通常产生消极、不愉悦感受。唤醒度的高低则意味着情绪强度的大小。借鉴周莉等提出的网络情绪态度模型,研究分别列举了多个不同效价的情绪关键词,比如表示积极情绪的兴奋、满足、开心等和表示消息情绪的生气、愤怒、悲伤等,让不同民族大学生回忆自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近一个月的情绪表达类别并选择。

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在社交媒体上,不同民族大学生均以积极和中性的情绪表达为主,负面情绪表达比重较小。这一结果与网络情绪表达量表的测量结果相对一致。但相较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绪表达类别更倾向于负面情绪表达。一方面这与考察情绪表达类别的时间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存在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更深层次的原因。

(四)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形式倾向不同

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特质,各种样态的符号构成网络空间表达形式的重要部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除了文字、图片等常见样态,各种类型的表情包成为个人情绪表达的新手段。当前网络情绪表达的符号样态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单一符号表达和多元符号表达,另一种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表情符号等具体不同的符号样态表达。

问卷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大学生都会同时使用多种符号来展示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不同的是,汉族大学生对各类网络符号的使用率更高一些,更加追求多样化、新颖化的符号,符号在情绪表达中的使用更为随意;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囿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除了跟汉族人群交往中使用汉语言文字、图片以及各类网络符号外,在族群内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表达。

(汉族大学生)“我们平常使用表情包会多些,除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外,还会通过各种段子,以及自制的动态图片、人物表情包等来表达个人情绪,彰显个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字使用上,学习中会使用汉语多一些,但是生活中,还是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多的是发个语音,表情符号也会使用,但是不多。”

(五)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水平存在差距

情绪体验的经历表明,情绪处在时刻变动的过程中,情绪表达状况并不与情绪被激发时的状况完全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在从情绪激发到情绪表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人在感受情绪时忽视、抑制、重视和宣泄的倾向”②,这里的忽视、抑制、重视和宣泄就是四种主要的情绪调节方式,忽视和重视为原因调节,抑制和宣泄为反应调节,调节策略更多地发生于情绪的产生过程中,反应策略则是对已经激活的情绪进行增强、减弱等程度变化。

研究针对不同大学生就最近一个月内情绪表达前的调节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受访的16名大学生中有回族3名、藏族3名、维吾尔族3名、壮族2名、苗族1名和汉族4名,受访结果显示,考虑到情绪表达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表达过程中就已经产生情绪调节行为。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感受消极情绪时会较多地采取忽视和控制调节,对于积极情绪则更多地采取重视和宣泄调节。与其他各少数民族相比,汉族大学生采取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的水平均高于其他少数民族。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消极情绪减弱和对积极情绪增强的倾向是一致的,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相较于汉族大学生,由于媒介素养不高、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使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研究结论

综上可知,当前不同民族大学生都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来表达自我情绪,但是在网络情绪表达的载体、类别、形式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性。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网络情绪表达受到民族文化背景、地域和民族特色等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论是在社会环境还是自身条件方面都存在特殊性,除了面临学习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改变带来的共性问题外,还要经历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当因学习和生活需要产生情感需求时,外在情绪表达就成为内在情感的重要体现。“由于情绪表达对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减少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③关注不同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绪表达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迫切。

(一)将情绪调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心理和情感状况更加复杂,情绪表达量也较以往大为增加,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更加直观了解到大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状态的看法和感受。与情感较为稳定和内隐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显性和不稳定性”④,若不能较好地控制,很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时刻关注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情绪表达上的各自特点,针对其差异性,提供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恰当地表达情绪、疏导情绪,以便更好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加强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心理环境中的情绪、情感对受教育者内化施教内容的效果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⑤因此,加强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情绪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情绪上的引导,采用“情理结合,以情动人”的方式促进其情绪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不同民族大学生自己对情绪表达行为方式进行调节、控制的能力,适时对其进行情绪教育,增强其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当前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起在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情绪表达渠道的同时,也为各类社会或民族问题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索。由于不同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借助社交媒体产生的个人情绪表达传播效果较大,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中的民族观念和意识较强,负性情绪的不当表达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十分必要。通过以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增强其媒介使用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个人情绪顺畅、恰当地表达。

注释:

①陈莹.社交媒体中个人情绪表达动机研究——基于武汉市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新媒体辑刊,2016(1).

②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6).

③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④李锋,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⑤黄彦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情绪与情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社交情绪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