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研究
2018-03-27张驰越
张驰越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由来
20世纪初期,随着广播的诞生与发展,为了更便捷地宣传国家的方针与政策,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播音员。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电视开始出现在中国家家户户的客厅与卧室里。这一方面丰富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促使诞生了一大批播音员和主持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前身是播音专业,1963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设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播音专业调整更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将其定位为艺术类专业。[1]随着经济发展与高校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笔者认为,从社会大背景看,这是适应时代需求的。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行业势必会对播音员与主持人有更多的需求。但是,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以及毕业生的职场能力来看,依旧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综观国外各大高校的传媒大类的学科设置情况,会发现并无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一专业,可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一个专业。为什么会特有?为什么这个专业会在我国出现与发展?它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曾经说到,个人只有把事物放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实力贫弱,社会文化发展滞后。广播是人们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一大重要媒介,这就促使了一批训练有素且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播音员的诞生。20世纪的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不仅催生了我国播音员这个职业,也催生了主持人。而在这背后也催生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在我国生根发芽。起初电视还没有普及,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所设置的系所为播音系,经过发展成立了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后又赶上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社会发展所需要,成立了如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开设此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中地方类院校就有400多所。[3]
任何一个学科的出现背后都与一定的因素相关联,社会学在对待社会现象时认为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相关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出现也是适于一定的国情和社会的发展的。但是,笔者发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饱和,就业竞争激烈。[4]笔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源来看,既非纯粹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又非文化课成绩出众的学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招生源艺术气质、声音功底相较表演艺术生、音乐艺术生较弱,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又拼不过统招生。而在其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中,虽然都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有所涉及,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声音运用能力的塑造上。这样的培养模式,往往训练出普通话非常标准的按照既定稿件播报的播音员,而非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具有把握能力的适应现代传媒行业所需的人才。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优秀知名主持人都非科班出身。这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从各高校教师的师资配置来看,差距较大,呈两极分化的趋势
提起播音与主持艺术,大多数人都会知道一句话,即北有北广(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南有浙传(浙江传媒学院)。这两所院校可谓是业界公认的培养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摇篮。两所院校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非常多的活跃在传媒领域的优秀校友,更是具备了无形的教学力量,使得其和一般院校拉开差距。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适用人才,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但对于一些普通一本、二本院校,民办三本院校,甚至一些大中专院校,尤其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才申请创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而言,是否能招聘到合格的老师都是问题。
(三)从学科定位来看,较少结合各高校自身优势定位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究竟应该归于哪一个具体的学科门类之下,自该专业诞生之初,就是学界和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就使得很多地方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时,对其基本定位和教育理念不清晰,从而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培养的盲目性。结合各自高校的地方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独特的地方人才,同样有助于资源的整合与最大化利用。
(四)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不能准确适应媒体发展的需求
2014年10月教育部就全国就业率低亮出的15个“红牌”专业之一就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3]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学校专业教育由于自有一套培养体系,短期内不会轻易频繁变动,而媒体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很多时候,通过学校教育四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普通话流利,声音素质好,但却无法适应媒体对在岗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有学者指出,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高能素质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内驱力。[5]由于受到媒介特殊性质的影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社会大众,因此,播音员、主持人的全面发展,多方位素质的全面综合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在很多方面都面临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如何才能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未来更好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值得学界和业界思考的问题。
(一)联系地方实际,培养地方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由于地理风貌、人文风俗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地方高校都以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培养自身高校的学生,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一方面,没有这两所相关学校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生源上也会有所差异。如果针对地方实际、地方特色来培养相关人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广东地方高校开设粤语播音主持专业,这不仅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而且任课教师对语言的把握能力显然要优于其他地方以普通话为主的老师。
(二)加强适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
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书籍主要围绕播音发声等方面来编定,较少有通识教育类书籍,在这方面可以有所加强。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年轻学子们而言,大多比较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发展重心与发展方向如何,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的指导毕竟有限,而书籍却可以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今时代,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光要专、精,同时也要求达、广。专,是立身之本,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而言,对声音的把控,对语言运用的游刃有余是其必须要精通的方面,这是未来进入职场的立身之本。但光有好听的声音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职场需求的,同时要广泛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在临场与突发情况下做到游刃有余,展现自我的实力。加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其知识面,更是对其整个气质的培养,为该专业学生提升未来的职场竞争力有所贡献。
四、结语
从20世纪初期该专业在我国各地方高校的扩招来看,无疑给于了更多适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沿袭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模式,如果能结合自身特点培养专业人才,因材施教,因地施教,相信对于地方院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