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27何艳香李光
何艳香,李光
文化扶贫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开放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1]中西方研究文化发展规律者认为,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同时是当地科研、教育、培训人才的中心,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整理当地农村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播当地文化,不断满足贫困地区农户精神文化需求,达到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的最终目标。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的意义
当前,文化因素成为制约农村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成为农村长期处于贫困境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扶贫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熟知信息资源的采购渠道,更有专业信息服务科研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直接或间接参与当地的文化扶贫工作,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出一份力。
首先,在我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图书馆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引导、传播、积累、激励和保护等功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将推动文化资源的精准化传播和针对化服务。
其次,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制定和优化科学可行的帮扶项目能够为贫困地区取得文化扶贫预期成效提供保障。
最后,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有利于文化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二、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对文化扶贫认识普遍不到位
高校图书馆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机构,受到社会各部门的认可,其首要任务是为满足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在于重视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自身还存在资源紧缺、人力和经费明显不足等问题。从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实践看,目前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文化扶贫工作[3],由此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
(二)高校图书馆对扶贫地区缺乏深入调研,文化扶贫方式简单、形式化严重
贫困地区往往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经济贫困的同时伴随文化贫困。部分乡村图书馆虽然也采取过部分措施,如捐赠、订购部分文献资料,但缺乏专人规划,致使文献资料过于单一、更新缓慢,实用价值不高,利用率低,处于瘫痪状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有专人根据学科设置采购图书,图书种类相对较广、较新,因此高校图书馆拥有很强的文化扶贫能力和扶贫潜力。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文化扶贫工作仍停留在图书捐赠、协助建立乡村图书馆、参观学习、培训讲座等一系列简单基本的常规工作,对贫困人口基于特定地域环境、民族属性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薄弱,整体表现为模式传统、方式单一[3]。同时,对扶贫对象没有做好调研工作,对扶贫对象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需求方向缺乏区分,采取一刀切方式,致使扶贫对象收获不大,积极性越来越低。长此以往,无法有效地与贫困人口的需求匹配对接,导致文化扶贫演变成文化施舍甚至是文化强制[4]。最终文化脱贫工作年年做,但却无法实现农户的真正脱贫。
(三)高校图书馆和扶贫地区二者缺乏精确的自身定位,文化扶贫缺乏精准
在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中,“贫”是服务对象,“扶”是帮扶项目,是工作方法。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要以“精准”为原则,以贫困问题为导向进行精准分析,基于当地实际制定精准对策,目标是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文化扶贫往往对贫困目标人群缺乏细致区分,存在单一的“普惠模式”或“大水漫灌”等工作方式,对贫困地区目标人群的文化现状和需求缺乏精准识别,随意地全民“输血”,提供的帮扶项目与农户意识和农户经济水平差距过大,造成贫困户积极性不高,疲于形式,最终不了了之的尴尬局面。因此,参与文化扶贫需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定位,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了解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致贫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逐步缓解贫困状态。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的精准对策
高校图书馆扶贫旨在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核心手段是教育,关键是智力资源[5]。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的精准帮扶阶段关键在于施策要精准,运用科学有效手段实施精确帮扶,力争各贫困户脱贫致富[6]。
(一)利用高校图书馆自身优势,提升贫困地区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
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文化设施残缺不全且管理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高校是知识型人力资源聚集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乡村建立农家书屋,定期将馆里相关书籍通过借阅或赠阅的方式让农民阅读。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就农家书屋购置新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他们管理和维护农家书屋。同时,定期对乡村文化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基层文化管理员的素质,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对接,将现有的数字资源共同使用,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通过对乡村文化展工作人员的培训,以他们作为纽带,最终使村民能够逐步接受新知识,利用新知识,养成自觉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进而达到逐步脱贫的目的。
(二)做好调研工作,文化惠民要精准
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前提是做好文化调研工作。首先了解当地的资源特色、收入来源;再依据扶贫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并且依据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分类,合理设计扶贫内容;同时在扶贫过程中边扶贫,边了解扶贫群众信息接受能力、生产技能,从而了解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扶贫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摸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贫困线以下人口,详细登记家庭成员的信息资料,最好建立长期联系卡,进行长期监测管理,最终定点消除贫困,有效提高文化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对重点帮扶对象,可通过当面访谈、问卷调查、登记贫困人口经济来源、支出花费项目等方面多种方式开展调研,了解贫困的原因,针对不同问题,为贫困群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借阅、指导与帮扶,制定个性化需求,实现一对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扶贫[7]。
(三)扩大宣传面,改变贫困地区农民落后观念
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对农民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近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农村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农户仍存在受自身文化程度和理解力不高,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广播和电视,同时受辨识信息能力的影响,对农村优惠政策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从而影响农村各项优惠政策贯彻执行,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8]。地方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对农民的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准确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
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消除贫困地区落后的观念,如何突破各种制度的阻碍,在新时代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大环境,积极探索新的帮扶路径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