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导向作用发挥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27尹琴
尹琴
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繁荣兴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期刊作为集中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是一部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20种,2007—2016年中国机构在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1]。然而,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科技期刊和科技水平却能保持均衡发展: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达4321种,都位居世界第一;英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8357种,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达2836种[2]。数据说明,尽管我国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这显然与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不相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已经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发展,办刊资源和经验更丰富;另一方面是我国期刊没有反映出应有的科研水平,是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引领与导向作用的表现。
张祖刚认为,科技期刊具有文献记录与标志、为经济建设服务、发现人才、服务人才以及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王葳和李长复通过科学阐述与论证,进一步强调科技期刊对科学技术发展引导作用的重要性[4]。科技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还应是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窗口[5]。新时代科技期刊面临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新态势,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期刊的导向作用,这对于我国做大做强科技期刊,实现“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和科技强国目标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
导向,顾名思义,就是引导的方向。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繁荣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有选择、有预测、有目的地传播最新的科研成果,就是发挥导向作用[6]。最早的科技期刊于1665年问世,由此打破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格局,开创了学术交流的新纪元,极大地加强了科学理论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此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科技期刊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科学发展进程的作用。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表《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激发了众多科学家对X射线的兴趣。而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研究发现了“铀”,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约翰·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并进一步发现了原子核。上述一系列由X射线引出的研究成果,对整个人类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又如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使爱因斯坦得到重要启发,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随后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薛定谔创立了薛定谔方程,并提出了波动力学。爱因斯坦将论文向《物理学年刊》投稿后,该刊编委认识到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不久之后,伟大的相对论诞生。
上述实例充分证明了科技期刊对科学技术导向作用的重要性,而一项重要的发明或一种先进的思想一旦能够被记载与传播,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推动整个人类进程的发展。科技期刊为什么会具有引导作用呢?一方面,科技期刊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界观点和理念的载体,受到广泛群体的关注,一经出版,往往就能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具有渗透力强的优势,科技期刊中所发表的文章往往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所挑选出的代表主流观点的文章。正是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影响力越大的科技期刊,越能传播最新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越能发挥越强大的科技导向作用。
二、中国科技期刊导向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集群化效应不显著
在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主体主要有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和学术协会等[7]。期刊通常以编辑部为单位即单刊运作模式,往往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使用率偏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3.75%[1]。高校期刊以综合性学报为主,栏目设置通常大而全,特色期刊和品牌刊物少,无法体现学科优势和集群化效应,缺少期刊航母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因素[8],也会影响科技期刊导向作用的发挥。另外,期刊集群化建设有赖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功能主要定位在数字发布层面,服务对象主要是读者,离网络期刊出版的数字出版平台尚有差距。
(二)国际认可程度不高
科技期刊数量少而发文的需求量大,期刊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即使退稿量大,也能筛选出质量较高、内容较好的稿件。虽然说这种局面会造成较大的竞争,但有利于期刊质量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期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9]。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期刊工作者往往会安于现状,缺乏对编辑业务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只是机械地完成编辑任务。缺乏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和沟通,无法了解读者的需求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期刊栏目等。长此以往,期刊学术创新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内容引领作用不强,会极大地影响期刊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观念与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质量与水平是影响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因素。而整体质量与水平的欠缺也是导致其国际认可程度不高、竞争力弱的主要因素,如果不积极寻求方法去改变现状,很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极大地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是科技大国,但是要想成为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
(三)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较少
我国科研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论文出版费和国外数据库购买支出,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被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期刊上。原因有二,一是语言是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据调查,许多人由于担心语言会降低研究成果的受关注度,故将论文投给国外的科技期刊,导致国内优秀资源流失,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国内平台质量与水平不高,导致一些重要科研成果的著作权流向国外,造成了国内科研人员通过付费来获取这些信息的尴尬局面。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流失,增加了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难度,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影响[10]。
三、充分发挥中国科技期刊导向作用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
首先,主办单位、主管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重视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快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重点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对于有实力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应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扶持,形成有实力、办刊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学科化科技期刊集群。其次,科技期刊必须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理念和办刊模式,利用品牌提升期刊集群整体水平,在竞争中壮大发展。再次,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方向可能是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应尽快建设集数字化采编、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发布、数字化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期刊集群平台。
(二)发挥科技期刊人才优势
科技期刊与科学研究应该是良性共生关系,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做好科技期刊的基本物质基础,高质量一流科技期刊是承载科学成果的重要平台。首先,发挥好主编和编委会的优势。主编和编委会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掌握学术资源和成果,有利于组稿、审稿、推荐稿等具体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稿件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能够为科技期刊的运作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编辑应该增强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求优质稿件,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稿件上门。应该充分利用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的功能,根据文章下载量和引文量及时发现学术热点,使期刊拥有持续的生机与活力。大力支持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会议,主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追踪学术热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够吸引更多作者投稿,而且能够提升编辑对不同栏目、专业稿件以及科研方向的认识与把握能力,有利于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10]。
(三)创办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
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是保护国家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支持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环境下,应紧紧把握国际化和英文期刊发展趋势,提升期刊国际话语权。
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因素指数中,稿源与组稿、网络发布、经费支持、编审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2]。具体来说,一是鼓励和支持具有学术背景和实力的出版单位创办英文期刊,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增加国际编委的比例,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和审稿专家,组建国际化编审团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推送和宣传,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三是重点发展专业性科技期刊。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能够代表相关学科的先进水平,可以尝试创办相关学科的专业性英文期刊,聚集学科发展,建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作者与读者,获取更丰富的稿源,推动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发展。四是加大社交媒体及网络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探讨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服务模式,增强期刊的时效性,从而拓展期刊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科技期刊自问世以来,就在学术界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起稳固的桥梁,为重大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只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价值,为科技驱动发展提供支撑,从而提高我国的科技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