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工匠精神”与培养新时代优秀编辑人才

2018-03-27韩婧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图书

韩婧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这个词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以后,这个词频繁占据热搜,并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德国、日本、北欧等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一直有跟此相关的人物和典故,如“班门弄斧”“庖丁解牛”等。如今也有一些词语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推敲”“精雕细琢”“咬文嚼字”等。《诗经·卫风·淇奥》中更是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这些无不说明,在我国“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也曾对人类文明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步入现代社会后,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器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在规模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产品的迭代日新月异,这似乎使得慢条斯理的工匠式生产模式成为历史,“工匠精神”也似乎并不在人们的讨论范畴。而在“中国制造”走过多年历程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把这个词提上议程,是因为我们发现,在人类的工艺设计和制造史上,无论区域文化有着怎样大的差异,人们在追求精致、卓越、优雅、超越等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时,最本能的需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极致和完美的追求[2]。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求美求精的工作追求、开放创新的工作精神、坚守专注的工作品质四个方面。

(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既谦虚谨慎,又坚定踏实,敢于担当,勤于思考,精益求精,把一丝不苟的态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认真负责地把每一件事做精做细。这是追求精益求精品质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求美求精的工作追求

审美能力是一种感性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艺术感知能力。机器的规模化生产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艺分离,而“工匠精神”正是呼唤技艺一体化,强调用审美思维来指导技术,用挑剔和审美的情怀来制造产品,不断精雕细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

(三)开放创新的工作精神

“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创新是一切事物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工匠精神”以最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最前沿的技术,进而创造更加卓越的成功。它不是止步于技艺娴熟,也不是一味地遵守传统裹足不前,而是要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固有模式和秩序进行突破与重组,对产品精雕细琢、反复对比,生产出更完美更精巧的产品,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四)坚守专注的工作品质

“工匠精神”的另一个核心内涵便是坚守专注。古语云,“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应将专注的精神发扬光大,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即达到全神贯注、心神专一的状态。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3]这些企业将自己的微小产品做到极致,就是这份专注,让它们久经考验,不断壮大。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在自己的领域追求卓越和超越。

二、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原本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其内涵早已不限于制造业的精致化生产。作为兼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出版业,其生产产品——图书也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属性。好的图书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能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甚至还能在无形中引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世界观。那么,从“产品”的意识形态来讲,“图书”这一出版行业制造的商品,同样属于制造业。而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中心环节,就必须倡导和发扬“工匠精神”。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是第一要义

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和多元的今天,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编辑只有坚守正确的政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与党和国家高度统一,才能在浩瀚的文化海洋里始终保守底线,捍卫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至今的思想基础。敏锐的政治头脑、善于摒弃媚俗、去伪存真,善于以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引导人,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繁荣文化事业对每一个编辑人员提出的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而底线的把握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肃谨慎的工作作风。

(二)选题环节必须确立精品,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这对打造精品图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图书品种数和图书印数最多的国家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出版图书50余万种,图书总印数高达86.4亿册。但相比数量,我国图书出版水平和传播力处于劣势地位。不能否认,我们的文化创作,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许多图书无序出版,不能及时运用新思想,不能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新时代的优秀编辑必须戒骄戒躁,开拓创新,打造精品。只有思想精深、内容精湛、编校精细、制作精良的图书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4]那么,图书编辑作为出版的核心,就要强化精品意识,严谨踏实,一丝不苟,锐意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三)出版环节必须深耕细琢,细致踏实

每一本图书的出版都需要无数环节的协调,从信息获取到需求响应确立选题,从作者队伍的组织维护到签订出版合同,从组稿审定到内容的细节修正,从产品设计到针对性封装投送,从营销的痛点分析到方案提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耕细酌,构建一条完整可持续的产业链。

(四)图书的产品形态是向善向美的极致体现

图书作为编辑的生产出版物以传播精神文化为目的,而其产品形态是图书内容呈现的外在体现,这不仅要求编辑要制作装帧精良的图书,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和页面设计能力,不断追求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不断提高动态分析和表达呈现能力。而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而这,正是开放创新和求美求精的精神体现。

三、新时代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编辑人才的建议

(一)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是首要培养目标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出版单位不仅要注重培养编辑的精湛技艺,还应该把培养编辑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才能在发展文化时时刻坚守底线,不低俗不媚俗,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因此,工作时要把好政治关,对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涉及西方民主宪政、涉及民族宗教、涉及港澳台的内容,要有敬畏之心,严格三审三校,严控质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待人处世观,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讲品位讲责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夯实编辑的编校基本功

编校能力是衡量一个编辑业务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都要做到全流程掌控,心中有数。尤其是负责大型教辅教材项目或辞书项目的专业编辑,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编校流程的规范,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严抓质量,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在传统出版不断发展到融合出版的今天,新型出版人才需要具备越来越多的业务能力,如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汇总能力、资源采集和解析标注能力、媒体运用和动态分析能力、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能力、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培养编辑的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

针对目前存在于图书出版上的问题,如善恶不分,扭曲经典;如粗制滥造,不求真理;如脱离群众,胡编乱写,编辑工作者要努力提高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推陈出新,潜心做学问,提高图书质量。日常工作中,在选题落实的各个环节都重视内容创新,严控质量,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策划出体现新成果、新技术的精品力作。重视策划,增强图书产品的生命力,实现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培养编辑的创新精神和钻研精神,利用融合出版概念增强图书的经营意识。

在网络和数字技术日益发达和普及的今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阅读器等多种接收终端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阅读媒介、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中,传统出版也面临着从内容到技术的多重考验。[5]因此,如何培养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培养具有融媒体意识的编辑更是第一要务。转变编辑的思维与观念,使其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从变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体系,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积极学习新知识,实现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更是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问题。优秀的编辑,会不断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科学体系,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这也就要求在编辑培养上注重一点——终身学习的能力。会做书永远不是最终目标,每一位编辑都应以生产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为终身己任。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图书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图书推荐
工匠神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