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分析
2018-03-27陈欢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欢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这些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全新的观察视角、系统的辩证思维和全面的理性判断深入研究当代“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成长规律。
一、“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行为理念超前,抗挫折能力弱
“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在“备受呵护”的“禁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湖北省某地方高校2018级新生座谈会上,普遍反映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度偏低,同学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成人意识”,但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不足。
(二)情感强烈,情绪心境化
“95后”大学生情绪饱满且强烈,外显且张扬。换句话说,如果心情心境好,情绪就会呈现舒畅亢奋的状态,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事情也会积极参与;如果心情心境差,会直接表现出闷闷不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利用“95后”大学生“情绪心境化”这一特点,针对每类学生设置其擅长的领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愉悦情绪在时间上得到更长的延续性。
(三)心理诉求和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95后”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高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日益普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当代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比任何时候都大。根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和频次上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信息时代的冲击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95 后”大学生,它们成长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无”即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来加以概括他们。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类文化由封闭、单一、排他性的发展状态向着平等对话、多元交融的趋向发展。
二、“95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一)内化与外化统一规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认为:按照需要层次理论,教育方式应首先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被其内化为道德价值观念。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性的,“95后”大学生只对那些真正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逐渐将内在的意识、认知和理论转化为外在的实践和行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思想需求促进为例,思想理论越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实际,就越有说服力,就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理论的内在动力。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当代大学生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适应超越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即“在社会要求与‘95后’大学生能力水准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本身决定了社会的能力要求与教育对象水准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决定了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既要适应“95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和能力素质需求,又要“适度”超越他们现有的水平,提升其整体素质,与社会能力要求相吻合。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促使其逐步提高思维认知和道德品质。
(三)主体间多向互动律
“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主体意识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内心更渴望平等,其教育成效如何取决于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互动的深度,即为主体间多向互动律。在双向交流互动中,在“民主平等”关系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在接纳和学习的过程提升和优化自己。
(四)知行背反律
在“知”的层面,“95后”大学生集体观念薄弱,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倾向于个人利益;在“情”的方面,“95后”大学生真性情,敢说、敢干、敢想,但他们在“意志”上不坚定,在“信念”上易动摇,缺乏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增多而失去信心。在“行”的方面,他们对很多问题“知行分离”、“知行不一”,存在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相脱节的现象。
三、小结
大学生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亲和力”、展现其“思维力”、塑造其“行动力”、提高其“战斗力”;只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才能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只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才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