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生》中的高加林看路遥的自卑与超越

2018-03-27王燕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自卑感加林路遥

王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路遥是一位有自觉反省意识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宗教般的意志,不断地超越自我。1981年,他凭《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的小说奖但排名靠后,他回忆说当时跟着长长的文学队伍去领奖觉得不满足,因此才有了第二部中篇小说《人生》。《人生》写作前后历时三年,1982年在《收获》发表,小说和电影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1982年路遥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到了1988年三部六卷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来了,超越《人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不懈的创作追求也使得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路遥英年早逝,给人感觉比较神秘,有时还给人傲气的印象,许多人并不了解他。他在文学创作不断攀登的道路上,有对文学理想的追求,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从他深层的心理结构来说也是自卑使然。路遥出身于农民家庭,家里一贫如洗,文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通过文学创作活动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另外,作家塑造的人物是他意识或者潜意识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投射,路遥把他自卑心理投射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本文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结合路遥的人生经历,提示路遥自卑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对《人生》中高加林的塑造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一、路遥的自卑形成

路遥的自卑感主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的时期形成的,一个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自卑会影响他的一生。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当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路遥人生中有三个人生节点,对他的自卑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一是七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伯父令路遥难以释怀。路遥是贫苦农民家庭家的孩子,他的母亲生了九个孩子,路遥是长子,长子一般比较懂事,能够忍辱负重。父亲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为了解决路遥的上学问题,把他过继给了住在延川的伯父。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他穿着母亲为他做的一双新布鞋与父亲走路去大伯家,因为穿的是新鞋子,脚受罪了,很快被磨破了,他干脆把鞋脱了,赤脚跟在父亲的后面走。到了延川县城,父亲拿出仅有的一毛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这双鞋和舌头添茶碗的馋样成为他童年苦难生活的印迹。当时他知道父亲要把他送人,但他的自控力相当强。为了完成上学的任务,能忍受与父亲分离的痛苦,他克己又敏感,童年被父母抛弃的心理创伤,在心里一直难以释怀。

二是考入延川中学以后与城里孩子贫富对比带来的心理创伤。路遥在继续读初中的愿望上与伯父伯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路遥在考上初中后完全走出这个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靠他的同学撑持的。“②饥饿感是他中学阶段深刻的记忆。“在学校里,我总是感到矮人一等,感到很委屈,城里的孩子穿得很好、很干净,就瞧不起你,或欺负你。”③自卑感来自于比较,自卑是在和别人比较时,因为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中学给路遥带来成就感的是阅读,可以说他的人生是阅读改变的,他通过阅读打开了视野,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目光远远高出同龄人。

三是政治上失利和爱情的挫折带来的创伤。初中毕业后,文革开始了,路遥的潜质、才能、欲望发生了质变,当上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结识了初恋北京的插队女知青林虹。不久路遥被免去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1969年底被迫回到老家务农。1970年,路遥将县里给自己的一个宝贵的招工指标让给了初恋林虹,林虹当上工人后慢慢与务农的路遥疏远了,前途未卜以及失恋的打击逼得路遥差点投水自杀。路遥爱人林达也是来自北京的插队女知青。路遥热衷于追求北京女知青,可是他的家庭与个人处境与北京知青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使自己经历了两段失败的爱情。路遥反思自己的过去,开始思考怎么用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再一次崛起。

二、路遥及《人生》中高加林的超越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仅会使一些人自惭形秽,在消极中萎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结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也会使一些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受不满足感的刺激而寻求超越之道。”④按照阿德勒的解释,有自卑感的人可能在行为上会有两种情况:一是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尝试,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感受,怕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嘲笑,形成退缩的性格;二是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的感觉,他会寻求另外一方面的满足,通过极力掩饰自己的缺点、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来摆脱自卑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更有适应能力,以消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这就是心理补偿,有时候可能会补偿过度,形成幻想、想象来实现自我满足。路遥是一位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困难他不会退缩不前,他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也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而止步不前,他是一个不懈的奋斗者的形象。这在高加林身上也会有体现。路遥把《人生》环境放在“城乡交叉地带”,小说主人翁高加林身上是既带有“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这是路遥最熟悉的环境和人物,他在处理高加林这一人物时必然会带有情感的影射,他的自卑以及超越必然在高加林的身上有所体现。

一是高加林高大形美形象的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路遥其貌不扬,身材矮胖,单眼皮,鼻子不大不小,他的好友王作人回忆道:“他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大相径庭。人还是个小青年,可膀大腰圆,本来脖子就很短,还围了条带格的围巾。”⑤《人生》中的高加林,“修长的身材,没有体力劳动留下的任何印记,但又很壮实,看出他进行过很规范的体育锻炼。脸上的皮肤稍有点黑;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头发是乱蓬蓬的,但并不是不讲究,而是专门研究这个样子。他是英俊的,尤其是在他沉思和皱着眉头的时候,更显示出一种很有魅力的男性美。“⑥高加林外形很美,而且非常有才华,他还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地坚持自己、伸展自己、表现自已、成就自我,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存在。

二是知识是权力和金钱以外的第三种尊严。高加林的自卑和苦闷来自于他的乡村身份,但知识给他尊严,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一出场路遥是这样介绍的“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⑦高加林前面加了民办教师的身份,从身份上将高加林与地地道道的农民拉开了距离。当他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掉,他不认命,不消沉,不颓废,审时度势,决心要在精神上、社会面前,与他们一比高低。高加林面对高明楼和刘立本,有精神上的优越感。村子里的人尊敬高明楼和刘立本,前者有权,后者有钱,但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在他们面前有自己的尊严。因为严峻的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到县城去卖馍,今昔境况的对照让他心酸,当年在县城读书胸前骄傲地别着全县最高学府的学徽的翩翩少年,如今成为了真正的乡巴佬。自尊心让他没有办法开口吆喝卖馍,他退守到了久违的县文化馆阅读,在那里他立刻找到了自信和尊严。在高加林心中,学校是具有神圣感的地方,学生的身份也让他有神圣感,那是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权力和金钱以外的另外一种尊严。

三是通过婚姻弥补身份的鸿沟。路遥在小说里思考出身不好、又没有能考上大学的农村知青如何改变自己的身份,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路遥以浪漫主义的方法弥合贫富之间的鸿沟。高加林谈了两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两位女子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都比他优越,爱情是他走出卑微的重要力量。一是他丢掉民办教师的身份变成农民,与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相恋,巧珍美丽、有精神追求,因为爱才看中高加林,在以功名富贵判断人的社会里,一个农村女子竟然有这样高洁的情趣,路遥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写巧珍。当高加林移情黄亚萍以后,巧珍所有浪漫的追求不复存在,与农村的马栓结婚安稳过日子。二是高加林到县城里工作后与高中同学黄亚萍谈恋爱。黄亚萍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党委的女儿,高加林只有薄田、破屋。黄亚萍对高加林的毅力、人格及学习精神的由衷钦佩,她离开门当户对的恋人张克南与高加林相恋。他们的感情基础有相当重的文学成分、理想成分。脱离实际的浪漫,肯定会遭遇种种挫折,最主要的障碍是身份的障碍。当高加林被张克南的母亲告发丢掉工作后,黄亚萍要么是离开加林务实地生活下去,要么是坚守理想,放弃富足的生活,与加林一起追求苦寒的精神生活,当然这是理想主义的选择,两人最终还是分开了。

自卑与超越是路遥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坚持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是路遥不变的人生和创作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路遥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看到,路遥由于心理补偿过度,偏离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带有理想的成份。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树立真正的自信。

注释:

①④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光明日报出版杜,第153页.

②⑤王天乐: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N].陕西日报,2000-10-13 (003).

③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第236页.

⑥⑦ 路遥:人生[M].青海人民出版杜,1999,第238,241页.

猜你喜欢

自卑感加林路遥
《谁赋丹赭染鹊华》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