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齐越节研究

2018-03-27邓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传播者传播学受众

邓鑫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一、传播学视角下齐越节构成要素分析

(一)信息

“多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是核心。”

在以时代、机制、主题为背景的前提下,齐越节信息的要素涵盖了方方面面,不仅是各类学科的尝试,也有各种实践的探索。这三大背景构成了一个小框架,在框架中信息即载体,作品即外延。

从题材形式来看,大宅门、大明宫词等作品承载着影视片段的辉煌和视听语言的高峰,青衣、天上的草原等作品则承载着文学经典的内蕴和感情表达的真挚。

从主题立意来看,岳阳楼记、请铭记雾重庆等作品抒写家国情怀;我的南方和北方、天上的草原等作品深切赞美祖国河山;周恩来、缅怀齐越、秋瑾等作品借由个体命运的沉浮传播精神价值。

(二)传播者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作为权威和专业的代表,中国传媒大学组织成立齐越节组委会,组委会的成员不仅包括了学界代表如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相关专家教授,而且邀请了业界权威如瞿弦和、濮存昕等戏剧朗诵名家。主办方作为信息的收发方,在每一届的主题确立和价值选择上,进行着有意识的调整,不管是主题立意的过渡转移还是作品档次的赋予,收放价值空间的选择权都在组委会手中;而选手对作品的搜集、加工也是个体传播者的自主功能,例如稿件的形式、重心的把握、作品的设计、意境的选择都是其作为创造力主体的空间。从这个方面来说,比赛的优势性非常直观,在主流意识的把控下个体传播者相对自主的空间赋予了朗诵作品新的生命力,也大大增强了齐越节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同时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观礼者作为二次传播的主体,在社交媒介、新媒体平台中,形成了对非固定受众的传播效力。

(三)受传者

“在传播学中,受众处于传播链条的末端,也就是接受信息的那一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受众的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专业性极高的赛事,齐越节的固定受众群范围小,包括两个意义上的‘小’,从专业门类来看,它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文学、应用语言学,是社会科学类别种较小的一部分;从受众层次来看,它的主体受众是大学生,其余部分是由爱好朗诵艺术的个人、群体或学者组成。

而作为语言工作战线的经典,它的潜在受众容量极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语言应用管理司管理和借助比赛而推广主流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一辈从作品中得到感怀深化对价值和精神的理解。从文化传承视角看,中国传媒大学对中华经典文化、戏剧影视经典的重塑与探讨,是其调动和培育大众对主流文化思考的手段,使其深入人心。

(四)媒介

“互动与整合是新媒介的特点。”

小范围的口耳相传是其专业性和传统型的体现,齐越节作为极富专业性的活动,其主要艺术承载形式朗诵兼具中国古代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专业技巧得到传递,而在众多高校聚焦的节点,小范围、自发性的研讨、交流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除了赛况信息、参赛心得外,选手发挥、各高校办学、讲座延伸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五)效果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

其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中整合专业资源,树立播音创作典范,其出现给播音主持学界树立典范,是播音创作领域的有力实践,给全国各大高校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是交流借鉴思考的平台,使本专业的学生看到方向;主动承担社会教化,促使回归文化经典,历届经典作品都留给社会积极的思考意义,让普通受众关注到朗诵艺术,思考对照主流价值,传承民族文化接力民族精神;积极吸收大众反馈,自身完成良性循环。

二、结论

传播学视角下的齐越节研究,总体从选题背景、梳理脉络、传播过程、观察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这之前,没有相关文献对齐越节做过从微观到宏观的概述和梳理,齐越节发展至今,在中国播音学以及朗读学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但也有所偏离,总体趋势偏稳偏好。本文的初衷是为了让大众了解齐越节,希望能尽可能的用自己的所见所感,拉近齐越节与各高校播音专业的距离,希望热爱朗诵艺术的大学生们能看到差距,始终对播音创作保持真挚的情感。此篇研究希冀解决的问题,就是前人中国播音学和朗读学的基础上,在齐越节二十年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向前发展,真正能起到“为华夏正声”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传播者传播学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