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探析

2018-03-27石卫东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广播剧广播电台创作

石卫东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融媒体”是一种运作方式,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凭借音频的高附着性成为广播剧传播的另一个途径。传统媒体通过构建“两微一端”全媒体发布平台,整合渠道资源、内容资源,形成新媒体矩阵,实现“PC站、手机站、微网站、小程序、app”等多平台个性化发布。同时,“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客户端等都开设有专门的广播剧频道。但是,广播剧的创作却不容乐观,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探讨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创作非常有必要。

一、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呈现的新特征

(一)广播剧的生产创作者多样化

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电台创作和非专业团队创作相结合,广播剧的生产出现PGC(传统广播电台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原创内容)相结合的局面,且UGC劲头十足。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广播剧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3.11万小时,比2016年(17.26万小时)增加5.85万小时,同比增长33.89%,其中,由非专业团队创作的网络广播剧出现了井喷之势,仅2017年,网络广播剧就超过了2000部。

目前,网络广播剧的制作方并非都是专业人员,多半以兴趣社团为主,具有非专业性、制作门槛低、易于传播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人人都能发布广播剧的机会,用户可直接在互联网上制作和传播广播剧。喜马拉雅FM率先在行业内提出PUGC的生态战略,将UGC+PGC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是以UGC形式,产出的相对接近PGC的专业音频内容。

(二)广播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

就传统广播而言,全国各电台制作广播剧的热情高涨,创作出一大批紧扣时代主题的广播剧,讲述新时代百姓故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国梦”主题作品如《母亲的童谣》、《爸爸的脊梁》、《红枫树》、《大岭村的故事》,以及以“中国好人”黄凤为原型的儿童广播剧《板车女孩》等。既让英雄模范、时代楷模可触可摸,又让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可敬可佩。新闻故事、新闻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以及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都可以成为广播剧的创作题材。

与此同时,融合了传统广播剧特征的网络广播剧的创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根据网络大热IP剧改编的《盗墓笔记》、《全职高手》曾风靡一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题材大多来自IP剧,以古风、悬疑、惊悚和动漫改编为主,风格偏言情和青春。

(三)创作形式及播出平台不断创新

广播电台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广播剧制作的基础上,推出了微型广播剧、新闻报道剧、系列广播剧等,借助网络电台和“两微一端”传播平台,吸引了不少青年用户。如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微广播剧推出百集微广播剧《安徽好人》,在电台、电视台展播,并利用音频客户端推广。新闻报道系列微广播剧《第一书记》,围绕当地独特旅游资源、农副产品和电商平台创作,带动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推广;系列微广播剧《只进一扇门》关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文化便民。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广播剧的创作存在的问题

1.广播剧创作尚未形成风气

就全国范围来说,传统广播电台对广播剧的重视程度不一,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电台有制作广播剧的传统,广播剧创作的氛围浓厚,而大多数广播电台没有将广播剧的制作纳入台里的工作重点,没有开设专门的广播剧栏目,没有固定的广播剧创作团队,广播剧创作的目的也不很明确,有的是为了评奖争荣誉,有的是为了宣传本地区的英模,有的是锻练自己的队伍。有了好的素材,才开始创作,而不是去主动发现创作题材。有的传统广播电台创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参与评奖,获奖之后的作品,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广播剧创作尚未形成风气。

2.地方台广播剧创作布局乏力

地方台广播剧创作的视野不够开阔,布局乏力。尽管广播剧代表了电台有声艺术的综合水平,但是在行业内,广播剧容易被管理层成不当管理手段,不当日常工作考核业绩。广播剧创作没有与国家实施的新旧媒介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结合起来,没有与新媒体很好的融合。在栏目设置上,能够进行日播广播剧制作的广播电台并不多,如北京文艺广播《广播剧场》栏目。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日播广播剧能够屈指可数,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8月开播的系列剧《刑警803》、宁夏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日播系列方言广播情景喜剧《的哥哈嘻嘻》,播出13年制作了2500余集。

3.广播剧创作后备专业人才不足

优秀的广播剧创意、制作和演播人才匮乏,是传统广播电台广播剧创作面临的瓶颈,尤其是集这些能力于一身的人才稀缺。

造成广播剧创作人才不足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广播剧编剧、制作的人才不足,不能适应融媒时代音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教育部规定广播剧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影视编剧与创作等,全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几所高校设有广播剧专业写作的课程。在高校内从事广播剧创作和研究的教师比较少,所以,仅仅是从理论上的讲授为主,鲜有学生实践创作方面的指导。二是广播电台没有深挖自己的人才资源,把剧本创作、演播人员、录音技师、后期制作的精干人才挑选出来形成自己的广播剧创作团队。

(二)网络广播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上不关注现实,过于追求声音效果

网络广播剧的创作题材以言情剧为居多,忽视了鲜活的社会现实,片面迎合互联网听众,追求声音品质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叙事上缺乏层次感和空间感。网络广播剧在内容上过度娱乐化,形式上讲述表面故事,多数作品反映虚幻世界的故事,没有对真实世界的思考,导致内容肤浅,主题淡薄,缺乏思想性。

2.缺乏原创精神,精品意识淡薄

目前网络广播剧创作者的原创精神缺失,没有优秀的原创剧本,作品大都改编自知名IP剧或者网络文学作品,在改编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上容易出现版权纠纷。

三、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的方向

(一)创作优质音频内容与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

广播剧创作是艺术创作,要把创作优质的音频内容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的力量及结合起来,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导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对广播剧的新要求,也是广播剧创作的新趋势。

当代广播剧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追求真善美,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我们要通过广播剧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广播剧创作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深入到生活之中,深入到百姓之中,把最好的精神粮食奉献给人民。金鹰955电台创作的大型原创广播剧《我爸我妈》,是该台广播剧工作室历经两年创作的长篇广播剧作品,编剧团队深入长沙市内各大社区、理疗室长期“蹲守”,获得众多鲜活的第一手故事,才创作出了这部“充满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人听了充满了正能量”的作品。

(二)广播剧+新闻,善抓社会热点,增强精品原创意识

广播剧能迅速反映社会热点题材,又富于艺术感染力,能够很好的受到各类人群的关注。传统广播剧和互联网广播剧的创作都要有精品意识。要明白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广播剧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主要运用声音手段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展现剧情,用户则是在听觉与思想情感的转换中理解剧情。所以,精品广播剧的生产从剧本创作到演播都必须较好地把握好和运用好广播剧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规律。广播剧创作人要追求作品能够传播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广播剧与新闻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新闻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的素材,凡是能够“叫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广播剧作品,无一不是取材于新闻报道,如《好大一个樟子松》、《呦呦青蒿》、《深山信使》,以及正在录制的《此生无悔》(广东电台)、《钟扬》(上海东方广播与西藏广播电台联合录制)等。即便在蜻蜓FM上线的网络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也是改编自《时尚先生》杂志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乐视影视互联网副总裁何凤云说:“看内容是一种娱乐方式,听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娱乐方式。用户对这块内容的需要量很大,非虚构文学这种创新内容,可能在广播剧里成为一次推动内容创新和行业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广播剧是综合性的声音艺术,包括戏剧文学剧本创作、音乐编辑、音响效果、演员演播、录音合成技术等许多环节,涵盖了广播界所有的行当技能。许多原创精品的创作团队都是历时1-2年才完成作品的,经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的实地采访、调查、研究讨论、反复修改打磨等工作创作出来的。

(三)微剧、日播剧:广播剧创作的新类型和新空间

在微广播剧的创作方面,安徽广播电视台利用融媒体资源在创作、推广方面作出的探索,值得传统电台学习借鉴。在内容创作上,制作微型广播剧。微型广播剧是通过微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音图文融合传播,每集长度在10分钟以内。因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符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和收听的习惯,便于手机传播。该系列节目引起广泛关注、转发、点赞,成为一次成功的融媒体创新尝试。在传播推广上,他们除了将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各频率展播外,还在主流网站和音频软件上开设微剧频道,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给手机用户。如此组合拳般的融媒体手段,换来的是广播剧受众人数几何级数的增长。

湖北广播电视台没有成立专门的微广播剧生产部门,而是构建了研发、编剧、制作、传播的生产链条,能针对不同目标和任务,调拨不同的资源队伍。一旦有了任务或者创意,通过项目发布,可迅速集结相关的成员,台内台外,线上线下,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等各环节人员一呼百应,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优质的微剧产品。

上海东方之声精品剧场工作室录制的地铁系列剧《大上海地铁》,反映的是“很老百姓”、“很小人物”的现实故事,聚焦地铁这一日常生活场景,避开了悬疑、爱情、喜剧几大广播剧类型。该精品剧场创作的悬疑小说剧《滔天大罪》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刑侦题材,媲美美剧的精良制作,加之日“更”的快节奏,在阿基米德平台上的“东方之声精品剧场”播出,吸引了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网友收听讨论,有时点击率高达上万+。这些都是东方之声精品剧场工作室在融媒时代的对日播广播剧的新类型和新空间的有效探索。湖北之声专门在线上节目中开设《夜间微剧场》单元,每天制作发布5分钟的微广播剧,生动演绎当天的新闻故事,拓宽了日常传播渠道。

(四)加强广播剧创作人才的培养

融媒时代,用户对广播剧的需求一直存在,甚至更加迫切,因此,从高校到行业内部都要加强广播剧创作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在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既加强与广播剧创作相关的理论教学,又要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形成学生喜爱广播剧创作、广播剧录制的良好学习研究氛围。同时,在行业内部,要通过全国广播剧研究会,把传统广播电台的优秀创作专家、主播、录音师等与音频平台有效对接,加强行业内部的传帮带示范效应,形成一个广播剧的创作风气、研究风气。如黑龙江电台的广播剧创作全国有名,是广播剧获奖的专业户。该台的饶津发编剧从分配到黑龙江电台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广播剧剧本创作,做为剧本编剧和编辑全程参加了黑龙江电台全国评奖十八连冠的剧本准备工作。同时,协助很多地方广播电台创作优秀的广播剧,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融媒时代,传统广播剧要基于自己的优势借鉴网络广播剧的模式和内容,拓展表现内容和传播渠道,使广大用户既能享受声音带来的体验式、沉浸式魅力,又能深刻理解故事内涵,这是目前所有传统广播人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网络广播剧创作团队也要主动与传统广播电台靠拢,在深入生活、深入采访上下功夫,在原创作品和精品广播剧的制作领域不断探索,用专业的广播剧制作理念广播剧音频付费爆款产品,提升网络广播剧的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广播剧广播电台创作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