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3)

2018-03-27朱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生物学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淀粉样变轻链性病

朱钦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上接2018年第5 期第13 页)

2 传染性蛋白引起的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

人的淀粉样变性病早就为医生所知。1639年,Nicolaus Fontanus 医生在解剖一位有黄疸和腹水的年轻人的尸体时,发现其脾脏内有许多“白色的石头”,这也许是对淀粉变性病中淀粉样脾脏最早的描述。随后,淀粉样的白色物质在人体的多个组织中都有发现,包括脾脏、肝脏、肾脏、动脉壁、肠壁和脑组织。1854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ph Virchow 用碘对含有淀粉样物质的脑组织进行染色,错误地认为这些物质是淀粉性质的,因而使用“淀粉样”(amyloid)形容这类物质。尽管其他研究者发现这类物质含有4%~13%的氮,所以很可能是蛋白质,但由于Rudolph Virchow 的名声,amyloid 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由它们引起的疾病仍然被称为“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即使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类物质其实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在本文中,也沿用此名称,因为它一直被科学文献所普遍使用,只要记得其实际意义是由传染性蛋白引起的“蛋白变性病”即可。

虽然这些疾病仅限于患者本人,并不传染,但其致病机制却与疯牛病和痒羊病一样,都是由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改变折叠形式造成的。这些引起疾病的蛋白都增加β-折叠的结构,能自我复制,形成小纤维样聚合物,能被刚果红(Congo red)染色并在被偏振光照射时发生双折射,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都能被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染色而导致荧光增加和发射峰值红移(见本文第1 部分)。这些共同点说明致病的蛋白质虽然各种各样,但都形成类似的横向β-折叠,由此复制并聚合成小纤维,且都以聚合状态的形式发生作用。

虽然有这些共同点,这些蛋白形成的β-折叠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即使是同一个蛋白,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同的β-折叠形式,引起的疾病症状也有所区别。有的是全身性的,有的只影响某个组织,疾病的潜伏期也不尽相同。

下面具体介绍人类的淀粉样变性病,先介绍大家较为熟悉的疾病,例如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再介绍那些比较不为人知晓的淀粉样变性病。

2.1 阿茨海默症 阿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德国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 于1936年最早报告的。与克-雅氏病类似,阿茨海默症也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记忆发生问题,容易迷路,语言障碍,情绪不稳,生活不能自理,在中国俗称“老年痴呆症”。2015年,全世界约有3000 万阿茨海默症患者,主要为65 岁以上的老人。

在显微镜下检查患者的脑组织,发现细胞外有淀粉样的沉积斑块。这些斑块由蛋白质组成,主要含有由36~43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称为淀粉样β(Amyloid beta,Aβ)。Aβ 蛋白质是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的 一部分。APP 是神经细胞表面的一个跨膜蛋白,有一个很大的细胞外部分,包括其氨基端。大部分的细胞外部分先被β-分泌酶(β-secretase)除去,膜内的γ-分泌酶再从膜内将肽链切断,就会产生淀粉样β 片段Aβ。该片段可以改变折叠方式,形成β-折叠,即Prion 型的结构,并将其他的Aβ 片段也转变为这种结构。Prion 形式的Aβ 能聚合成为小纤维,其内β-折叠的方向,也与引起疯牛病的Prion 蛋白形成的小纤维中的一样,垂直于小纤维的长轴,且能被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的双折射现象。这说明Aβ 小纤维的结构与PrPsc的结构非常相似,也像PrPsc那样能引起神经细胞的病变。

除了神经细胞外的Aβ 淀粉样沉积,神经细胞内还有另一类淀粉样沉积,即由Tau 蛋白改变结构引起的。Tau 表示希腊字母τ,功能是在细胞中与“细胞骨架”之一的“微管”(microtubule)结合,稳定微管结构,所以其基因称为“与微管相连的蛋白tau 基因”(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 gene,MAPT gene)。“正常”的Tau 蛋白是高度溶于水的,但Tau 蛋白也能改变结构,形成横向β-折叠,像Prion 蛋白那样形成小纤维,且能被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的双折射现象,说明细胞内的Tau 蛋白沉积和细胞外的Aβ 沉积具有相似的淀粉样结构。所以阿茨海默症也许是神经细胞被这2 种蛋白“双重攻击”的结果。

以上事实说明,阿茨海默症是由传染性蛋白引起的,且其形成机制与疯牛病极为相似,尽管Aβ 和Tau 蛋白与PrPsc是不同的蛋白质。这说明Prion 型结构,而不是氨基酸序列,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2.2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PD)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描述。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系统,所以又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分泌多巴胺的细胞死亡,使患者相关脑区的多巴胺分泌不足。患者表现为身体颤抖、僵硬,行动迟缓,行走困难,情绪抑郁焦虑,认知能力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失智即痴呆。帕金森氏症主要影响60 岁以上的老人。2015年,全球有620 万人发病,其中11 万多人死亡,所以这也是一个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在显微镜下检查患者的脑组织,发现与阿茨海默症的情形相似,也有蛋白聚合物。但与阿茨海默症不同的是,这些蛋白聚合物不是在细胞外,而是在细胞内,称为“路易氏体”(Lewy body)。路易氏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即“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路易氏体可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色的双折射现象,说明它与痒羊病中的PrPsc和阿茨海默症中的Aβ 具有类似的β-折叠结构。Aβ 还能“诱导”α-突触核蛋白改变折叠方式,形成聚合物,因此,帕金森氏症也是由传染性蛋白引起的疾病。

路易氏体不是纤维状的,而是球形的,周围连有纤维状的细丝。这可能是由于路易氏体还含有其他蛋白(例如泛素)的缘故。路易氏体并不是杀死神经细胞的结构,而是变为Prion 形式的β-突触核蛋白在低度聚集状态时对细胞产生伤害。

2.3 杭廷顿氏症 杭廷顿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为美国医生George Huntington 在1872年详细描述。其症状有些类似帕金森氏症,也表现为行动困难,最后发展为痴呆,但发病年龄要早于帕金森氏症,30~50 岁即可发病。患者早期的症状为无目的和突然的剧烈动作,扮鬼脸,耸肩,所以又称为“杭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

杭廷顿氏症是遗传性的,起因是因为一个被称为杭廷顿蛋白的基因(Huntingtin,HTT)序列发生改变,其中为连续多个谷氨酰胺残基编码的CAG 重复序列被扩充。正常人的HTT 基因含有6~35 个CAG 重复序列,而在引起疾病的HTT 基因中,这个数量扩展为36 个或以上,最多可达250 个。这样,细胞生产的杭廷顿蛋白(Huntingtin protein)就有36 个或更多的谷氨酰胺连续序列。这种谷氨酰胺重复序列的扩展会使蛋白折叠的情形容易发生改变,形成Prion 型的β-折叠,进而形成聚合物,在神经细胞内形成内含体(inclusion bodies)。这些内含物能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显微镜上呈现苹果绿色的双折射现象,说明它与Prion 类型的蛋白质一样,具有横向β-折叠结构,因此其致病原理与上面提到的疾病是类似的,只是引起细胞伤害的沉积物(内含体),与帕金森氏症中神经细胞中的路易氏体一样,也是位于细胞内的,与多数位于细胞外的淀粉样沉积不同。

迄今为止,本文介绍的淀粉样变性病,包括阿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以及前文所述疯牛病、痒羊病、人类的克-雅氏病、库鲁病,影响的都是中枢神经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淀粉样变性病只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这些疾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是因为致病的蛋白,Prion 蛋白、淀粉样β 蛋白(Aβ),以及杭廷顿蛋白,都主要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它们的结构改变自然会“就近”影响它们所在的神经细胞。如果传染性蛋白不是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它们引起的病变也就会发生在身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中。下面介绍的就是影响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淀粉样变性病。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异引起的外周神经疾病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是身体对抗超氧离子(O2-)破坏作用的酶。它能将超氧离子变为氧和过氧化氢。人体内含有过氧化氢酶(Catalase),能将过氧化氢变为氧和水,由此,超氧离子的毒性就被完全去除。人体含有3 种SOD:SOD1 存在于细胞质中,SOD2 存在于线粒体中,SOD3 存在于细胞外。它们都含有金属离子作为辅基,其中SOD1 和SOD3 都含有铜和锌,而SOD2 含有锰。SOD1 和SOD2 以同质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而SOD3 以同质四聚体的形式存在。这些SOD 的分子形状都类似球形,都含有β-折叠。

SOD1 和SOD3 的一些基因突变都能改变蛋白中肽链的折叠方式,转变为Prion 型的β-折叠结构,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从而引起周围神经的疾病。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是一种渐进性的运动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退化死亡,肌肉萎缩,最后大脑完全失去主动控制运动的能力。大部分病例的发病原因不明,少部分是遗传性的。由SOD1 蛋白第90 位的氨基酸残基从天冬氨酸变为丙氨酸(Asp90Ala)引起的ALS 约占遗传性ALS 病例的20%。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内出现沉积物,其中含有突变形式的SOD1 蛋白,是引起这些细胞受损的原因。

SOD3 蛋白第213 位的精氨酸残基变为甘氨酸残基(Arg213Gly)会导致家族性淀粉样多发神经病变(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一名患者在25 岁时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然后心脏、肾脏和自主神经受到损害,最后死亡。变异的SOD3 蛋白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内都有沉积,尸检还发现血管周围和小肠上也有淀粉样沉积。

2.5 抗体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 抗体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 light-chain amyloidosis,AL)是抗体轻链不正常产生而后变性引起的疾病。抗体是由浆细胞(plasma cell)产生的,用于结合外来分子的蛋白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这就要求重链和轻链在细胞中形成的数量必须匹配,如果其中一种产生的量超过另一种,就会使一些分子找不到“结合对象”,而这样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容易改变折叠方式并聚合,在身体各处沉积下来,从而引起病症。这些沉积能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的双折射现象,说明这些沉积是Prion 型的。

由于多余的轻链存在于血液中,其聚合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所以可沉积在身体的许多组织和器官上,包括外周神经、骨骼、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肾上腺、脾脏、甲状腺、胃肠道和皮肤等,引起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痛、骨折、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皮肤颜色改变等。其中肾脏是最常见受影响的器官,半数以上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当肾脏的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轻链蛋白会通过肾小管进入尿中。这个现象为英国医生Henry Bence Jones 于1848年报告,因此,尿中的轻链蛋白也称为Bence Jones 蛋白。

沉积物中的抗体轻链是由单克隆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即所有的轻链分子都具有同样的氨基酸序列。研究发现,所有能引起AL 淀粉样变性病的抗体轻链都含有可变部分,即在正常情况下用于结合外来物质的部分。这部分序列是由抗体产生时通过所谓的VJ 重组(VJ recombination)所产生的。轻链中的可变段是由多个DNA 片段编码的,这些片段随机地组合在一起,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可变段氨基酸序列。轻链的可变部分再与重链的可变部分结合,就可产生数量庞大的对外来物质的结合面,这正是抗体分子产生机制的巧妙之处。然而这个巧妙的机制也有其缺点,即偶尔会产生能形成Prion 结构的轻链。

2.6 抗体重链淀粉样变性病 抗体重链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 heavy-chain amyloidosis)远比轻链淀粉样变性病少见,但也有确实的病例报告,说明抗体的重链也可以改变折叠方式,形成Prion 型的结构。例如1990年,美国就报告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位65 岁的妇女就诊时有黄疸,腹痛,持续性消瘦,肾功能也有问题,不久后死于肝、肾衰竭。对这位妇女的组织检查发现,其肝脏、心脏、肾脏和脾脏中都有淀粉样沉积。这些沉积能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的双折射现象,说明她患的是全身性的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淀粉样沉积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一种抗体的重链,其中可变部分完全保留,而不变部分有缺失。这说明与轻链淀粉样变性病类似,也是肽链的可变部分发生了折叠方式的变化,形成了Prion 结构的聚合物。这种重链也是单克隆的,由此说明这也是只由一种抗体的重链变性而导致的疾病。

2.7 血清蛋白A 引起的淀粉样变性病 血清蛋白A 由肝脏合成,由于可引起淀粉样变性病又被称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protein A,SAA),当身体有炎症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可增加1 000 倍以上,但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当身体有慢性炎症时,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胃 肠道炎症(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慢性感染例如肺结核、由艾滋病引起的感染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 的浓度持续升高,就有可能诱发全身淀粉样变性病。

血清蛋白A 引起的淀粉样变性病(Serum protein A Amyloidosis,AA) 是一种全身性的淀粉样病变,症状包括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蛋白尿,胃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腹泻和吸收不良,肝脏、脾脏和甲状腺肿大,以及多发性神经病变等。这些沉积物能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色双折射现象,说明这些沉积物也具有Prion 蛋白小纤维那样的横向β-折叠结构。

血清淀粉样蛋白A 由10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氨基端的66~76 个氨基酸残基长的片段有形成Prion 型β-折叠的能力,但是在完整的血清蛋白A 中这种折叠不会发生,而是主要形成α-螺旋。当分子的羧基端被除去后,余下的氨基端就会改变折叠方式,形成淀粉样沉积。此过程可能是在巨噬细胞中开始的。血清蛋白A 通常是由巨噬细胞降解的,如果降解过程不完全,没有将它完全分解为氨基酸,而只进行了部分水解,就会形成致病的氨基端。

有趣的是,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小鼠身上。如果让小鼠处于持续发炎的状态3~4 周,小鼠的脾脏中就会出现淀粉样沉淀。如果将此沉淀注射给刚开始患炎症的小鼠,则其脾脏中出现淀粉样沉淀的时间就缩短为3 d。不仅如此,患有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AL)小鼠的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也有类似的效果,甚至患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的人的单核细胞,也能缩短炎症小鼠淀粉样沉积出现的时间。这说明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的沉积(无论是人的还是小鼠的)与小鼠的血清蛋白A 沉积有类似的β-折叠结构,以致前者可以作为后者形成的“种子”。这说明有些传染性蛋白不仅能改变同种蛋白的结构,也能改变其他传染性蛋白的结构,即一种传染性蛋白还能“传染”另一种传染性蛋白。

2.8 长期肾透析引起的β-微球蛋白腕管综合征

肾透析是用人工生产的半透膜去除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和小分子废物。“半透膜”的意思是这种膜只允许比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通过,而红血球和大的蛋白分子不能通过。肾透析是维持肾功能受损患者生命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肾透析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一些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在血液中积累,继而改变折叠方式,引起疾病,例如腕管综合征。

人的Ⅰ型组织相容性抗原(class 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Ⅰ,MHCⅠ)是细胞表面向身体报告细胞中是否有病毒入侵的重要蛋白复合物。MHC Ⅰ由2 个蛋白质亚基组成,一个是α-蛋白,另一个是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在正常情况下,β-微球蛋白在肾脏中被代谢掉。血液中的β-微球蛋白先在肾小球中被过滤出去,再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并就地降解。

但是在透析过程中,β-微球蛋白却无法通过透析膜。该蛋白的分子量为11.8 kDa,对于透析膜上的孔来说太大了。长期透析(例如5年以上)会造成滞留在血液中的β-微球蛋白改变折叠方式,变成Prion 型的β-折叠,在身体各处形成沉积物,引起症状,特别是沉积在关节处,引起关节痛,以及在腕管滑液(Carpal tunnel synovia)中和筋腱上。由于腕神经是通过腕管进入手掌的,淀粉样沉积会压迫腕神经,造成麻木和针刺的感觉,称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腕管综合症的发病率与透析时间成正相关,透析超过10年的患者约有10%会出现腕管综合征。

这些沉积物能被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色双折射现象,说明β-微球蛋白形成的淀粉样沉淀与Prion 蛋白的结构相似,它所引起的疾病也是淀粉样变性病。

(待续)

猜你喜欢

淀粉样变轻链性病
轻链检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评估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一例及临床分析
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合并肺结核一例并文献复习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高糖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影响
10例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结果分析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