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管理视域下高职学生学业生涯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2018-03-27胡雅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涯学业笔者

胡雅

“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是现在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经过三年紧迫的高中生活,迈入大学门槛后,很多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包括一些在中学一直用功的学生,到大学后也丧失了冲劲,成为“混”大学大军的一员。这中间有部分原因是对大学的传统错误认知,从教师到家长都在向学生们灌输:“只要到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值偏低:“只要混个毕业证就行”。当然,还有学生对于大学学习方式转换的不适应等因素。多种成因作用,最终呈现的就是很多高职学生“混”大学的现状,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行动目标,及格万岁,上课睡觉下课游戏。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改变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引导他们充分把握大学时光充实自己,提升他们的学业生涯管理能力是本文要探究的主要目的。

一、目标管理理论应用的现实可能性

目标管理的概念最先由彼得·德鲁克提出,其核心理念为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此方法最先最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企业和员工共同协商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可衡量的目标体系,企业不断将实现目标的进展反馈给个人,以便个体及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从1954年理念的提出到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的广泛运用,充分证明了目标管理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首先,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目标制定过程的个体参与性,由组织与个体共同协商制定目标,考虑个体的实际需求,相互协商则体现了双方的平等尊重关系。这与我们教育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理念相一致。其次,目标管理强调目标设定的可操作性、可测量性。高职教育的育人成果落到实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就业情况。笔者对所在院校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最关注、最困扰他们的是就业问题。所以在总体目标上学校与学生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组织与个体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这个目标又具有可测量性。在最终目标已定的情况下,进行逆向推导,将总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目标,就是学生在大学每个特定时期应当完成或者达到的状态,具体体现为学业成绩、资格证获得、集体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多个可观察测量的维度,这些维度都是高职教育中一直对学生提倡和考核的方面。即在学生学业生涯管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能满足可操作可测量的要求,这为目标管理理念在学生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的评价工具支撑。并且,目标的确定是与学生共同商定的结果,是获得学生个体同意的,那么这个目标就具有了一定的约束效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兑现其预先承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同时,目标管理理论较适用于周期较短的规划,在企业中应用时通常对应的周期为一个季度、一年、三年等,高职学生的学业生涯管理时间跨度符合目标管理理论的周期适用范围。因此,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学生学业生涯管理具有现实可能性。

二、高职学生学业生涯管理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院系大三学生进行了关于学业生涯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1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结合带班经验和梳理文献,总结得出高职学生在学业生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六成以上学生表示学业有困难,但主动寻求帮助的较少

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一直遵循的是听老师讲重点,听老师把知识点掰开了磨碎了娓娓道来。但进入大学后,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授课风格出现鲜明的变化,从细致讲授变成框架概括,尤其对于本身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在专业课上的吃力度更加凸显。从调查和日常询问中学生都会反馈学业方面的吃力情况,而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安排有专业课老师坐班,同时任课老师也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但少有同学会主动向老师咨询课业问题。

(二)关心个人就业问题,但对专业、行业发展缺乏系统认知,且缺乏求知意愿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期间最困扰学生的就是前途发展问题。笔者在上课班级和所带班级中提及相关问题时,无论是大一的学生还是大二的学生都会给出类似回应。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企业的用人要求以及如何提升自己来获得心仪企业青睐,他们都不甚了解。其实,学校在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中都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性教育,学生掌握的都是片段式信息。同时,笔者在日常教育中还发现,即使为学生提供渠道如学校的就业网站、学校的就业中心等,希望学生自觉去了解,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搜索,他们更希望老师能直接给答案。

(三)不能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热衷上网等娱乐,活动参与积极性低

调查发现,五成以上的学生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逛街等娱乐活动。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学生普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通常需要强制安排人员参与。学生的人际交友圈主要集中在室友、班级、专业同学间,且该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朋辈群体影响,而问及室友的课余安排时,大多数也都是在玩游戏。朋辈之间的氛围进一步助长了他们对课余生活的不合理安排。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关心自己的发展前景,明白学业的重要性,想要找到心仪的工作,但缺乏对实现目标的路径认知,并且多年的单向接受式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使他们在思想上懈怠,情感上胆怯,行动上懒惰,最终表现为整个大学生涯的荒废。

三、运用目标管理方式提升学生学业生涯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活用简历工具,引导学生梳理大学目标

通常在大一时都会设置就业规划课,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收效甚微。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行业缺乏了解,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更是匮乏。在这些前提下,设计出的规划书只能是泛泛而谈,甚至完全偏离主旨。尤其是高职生缺乏主动、深入思考的现状,我们需提供一个模板框架来进行引导,并且这个框架应该具有实效性。简历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笔者所在学校称之为就业推荐表。此表涵盖专业成绩、爱好特长、资格证书获得、学校任职、社会兼职、奖惩情况等模块。这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涯的一个分类总结,可给予学生最直观明了的感受。具体使用时,可引入对应专业优秀典型的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实现最终的就业目标,在大学阶段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确立自己的具体任务单。

(二)制定全面反馈评价体系,定期给予整体性反馈

目标管理理论核心的一点是及时反馈,通过将进度反馈个人帮助其及时了解和调整行动。在高职学生的学业生涯管理中,及时反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本身的自觉自主性较差,又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在具体的反馈内容上,我们的日常教育管理已经囊括了大部分,如课堂出勤、考试成绩、资格证获得率、活动参与情况、奖惩情况等。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工作,就变成哪块出问题就集中解决哪块,抓点未抓面。因此,应当围绕预先设立的目标,制定全面的立体的反馈评价体系,以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价模板为载体,定时、定期地给予学生系统化反馈,帮助其全面认识自身发展进度,并进行沟通评价,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提醒、批评。

(三)宣贯配套激励政策,营造争优评先的积极氛围

学业生涯管理跨度有近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阶段性的激励制度来促使其朝着目标持续前进。前文中进行反馈时提到的鼓励是一种,而现实性的奖励更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多方面创优争先,笔者所在学校出台了多级别、多类型的奖励政策,并一一列举在学生手册中,学生手册在学生入校时人手一本。但是,笔者发现到了大二还有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相关制度不甚了解。这可能是学生的不自信导致其不去了解,也可能是行动上的懒惰怕麻烦阻止了他们。因此,有必要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对相关奖励政策进行宣传,不是单纯的条例复述,而是应解读各奖项获取的难易程度、要获得奖项应注意的要点等,在如此宣贯的过程中一定程度激发学生争先评优的内在动机。同时,结合学生易受朋辈群体影响的特性,当班级成员获得荣誉时应进行公开地现场地表扬和宣传,形成一种仪式感,让学生直观体验,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传帮带”模式,实现人员保障

前面提到的三点可以说是将作为学工一线教育者资源进行盘活后的进一步运用,是对现有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这些工作的具体实施通常都由辅导员来完成,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一个辅导员所带学生通常接近200人,单就这一项任务的工作量就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如果进行师资的再配置来解决工作量的问题,这也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所以可以考虑调动学生资源,虽然每个年级学生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同一个专业类别又具有共通性,再加上朋辈群体间的易亲近性,在目标管理理念在学业生涯管理中形成一定模式和规范后,可以由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帮带性质的辅导,同时由老师进行全程以监督保障效果。

四、结语:不足之处

本文中涉及的问卷调查对象范围局限于笔者所在院系的学生,由于都为机械类专业,调查对象中90%以上为男生,在专业类别还有性别上都有不足,故在讨论高职学生的学业生涯现状时未能涵盖更多类型学生,调查的全面性有待提升。同时,在讨论具体的提升策略时,笔者多从自身作为一线学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在论述的视角上缺乏立体性和层次性。在提升策略的内容上多为笔者的工作经验之谈,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数据来支撑。

猜你喜欢

生涯学业笔者
艰苦的学业
吐槽退役生涯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35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