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关系稿”及其处置

2018-03-27韦杨波韦志巧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刊物学报稿件

韦杨波,韦志巧

报刊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所谓“关系稿”(或曰“人情稿”),是指编辑收到的那些没有通过正常投稿手续或通过熟人走“后门”而来的稿件[1],也可以理解成“通过中间环节与编辑部建立起特殊关系的稿子”[2]。中国社会历来讲究人情与人际交往,这在报刊的编辑、出版领域同样有所体现,可以说“关系稿”是报刊编辑在组稿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稿件类型。在中国报刊的创办历程中,“关系稿”现象颇有历史,就拿“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青年》杂志来说,因怀着将之打造成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杂志的期望,时任主编陈独秀不得以为其友人发表一些质量平庸、不符合刊物办刊宗旨的稿件[3]。及至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关系稿”现象之严重,竟使得某些报刊社需要设立专职编辑来处理[4]。通过非正常投稿渠道呈现在编辑眼前的“关系稿”,就稿件本身而言,其共性是相当数量的稿件在内容、学术规范方面达不到刊物的基本要求或者与刊物的办刊宗旨、方向不符。由于“关系稿”牵涉期刊出版单位、作者和推荐人等多方的利益诉求,并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了之,因此如何妥善处置“关系稿”成为编辑人员业务工作中令人头痛、烦恼的一大问题。刊物的影响力、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不同,“关系稿”的来源与内容等也会有所差异。笔者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学报担任组稿、稿件初审、编辑加工等工作,遇到的“关系稿”不在少数,下面拟结合个人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经历及与同行长期交流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对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关系稿”及其处置的看法。

一、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关系稿”的来源及类型

取决于主管、主办高校学报的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情况下,处于非“核心”期刊方阵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稿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同类院校教师;三是全国各大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五是地方文化、科研管理机构(如市、县、区文体局、社科联、文化中心、科技局等)的行政及科研人员。此外,也有部分投稿论文来自“985”“211”高校以及拥有“一本”专业的地方高校的高职称(副高及以上)、高学历(博士)的教学或科研人员。以《河池学院学报》为例,自2004年更名为《河池学院学报》(前身《河池师专学报》)以来,每年出版、发行6期,每期刊登的论文篇数基本稳定在20~25篇。其中,河池学院教师的稿件4~12篇,占比16%~60%;同类院校教师的稿件3~6篇,占比12%~33%;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稿件2~5篇,占比8%~25%;地方文化、科研管理机构科研人员的稿件1~3篇,占比4%~15%;而“985”“211”高校以及拥有“一本”专业的地方本科高校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稿件一般不超过3篇,占比0%~15%。就“关系稿”而言,也大体来自上述作者群体。与编辑主动约稿、社会征稿等正常组稿方式不同的是,“关系稿”通过熟人打招呼、求照顾的方式成为编辑人员的处置对象。下面仅就前四类“关系稿”的来源及类型做大致梳理。

地方本科高校学报所属高校的教师由于与编辑部人员同为一个大单位的同事,彼此有一定熟悉度。部分教师与编辑部人员的私人关系可谓熟络。这一群体直接“生产”的“关系稿”较为常见,他们在投稿前和投稿后会通过面见、电话、手机短信、QQ、微信聊天等途径询问审稿情况、出版时间等信息并传达特殊照顾或优先安排其稿件刊发的意愿。而在与编辑部人员建立一定的关系后,他们时常充当中间人推荐其校外关系人的稿件以达到刊发的目的。至于同类院校某些教师,如与编辑部人员及编辑部归属高校的某位教师、领导相熟,则会通过他们转交稿件以提高被录用的几率。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生产”的“关系稿”,常见的情形是通过其导师与学报归属高校的教师以及编辑部人员的师缘关系(师生、师兄弟)、朋友关系进入编辑人员的视野。受刊物定位、栏目设置等因素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录用的稿件中,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论文所占比例很少。作者为高职高专教师的“关系稿”,通常是通过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归属高校的院系领导甚至校级领导转交编辑部。

从编辑取舍稿件的角度来看,通过上述途径投递而来的“关系稿”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术质量达不到刊物的基本要求。这是诸多“关系稿”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类稿件要么没能按照基本的学术论文规范写作,要么存在观点陈旧、内容单薄、逻辑混乱、文字欠通顺表述不规范等问题,要么文字复制比过高,抄袭特征明显。此类稿件如果走常规的审读程序,基本属于初审就被“毙掉”的稿件。第二类是论题及其内容与刊物的内容定位、风格定位不相符,难以归入刊物现有的任何一个传统或常设栏目。此类来稿往往超越编辑惯常的工作认知范围,短时间难以为其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第三类是遵循学术规范、学术质量达到刊物的要求,论题和内容也与刊物的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相符,可以说是最受编辑待见的稿件。此类“关系稿”数量不多,作者多为“985”“211”高校以及拥有“一本”专业的地方本科高校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学或科研人员。

二、地方高校学报“关系稿”的处置策略

如前所述,“关系稿”之所以令编辑头痛和烦恼,大都与其多项指标达不到刊物的要求或与刊物的内容、风格定位不符有关。然而事无绝对,通过“打招呼”途径进入编辑视野的“关系稿”也不能拒之门外、一棍子打死,毕竟其中一些稿件是达到录用要求的。“关系稿”处理难,难就难在其作者或推荐人与编辑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业内经验人士所感慨的那样,极端情况下,某些“生存关系稿”如果不发表,甚至会让编辑的工作受到不该受到的影响[5]。就地方本科高校学报而言,其定位、稿源与所谓的“核心期刊”及非学报类期刊、非地方高校学报有差异,在“关系稿”的处置方面亦应有所不同。在当前的国内学术生态之下,地方本科高校学报与众学人趋之若鹜的“核心”期刊相较,不仅来稿数量不多,具有学术创新性的高质量稿件也偏少。但期刊要一期接一期地长期办下去,总得“凑”足一定的文章。从这一角度看,既然“关系稿”不可避免,不如正视现实,将其视作正常稿源的一部分对待。编辑在付出更多心血的情况下使其“为我所用”。笔者认为,妥善处理好“关系稿”,将“关系稿”对编辑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不妨采取以下做法。

一是要坚守“质量为先”的原则。刊物质量是刊物生存的保证,无论是正常来稿还是“关系稿”,最终得以录用的稿件,质量必须是有保证的。对于那些完全符合刊物学术质量要求的“关系稿”,不仅要大胆“笑纳”,还要鼓励作者或“关系稿”的推荐人多向刊物提供此类高质量的“关系稿”。总体上看,“关系稿”即“问题稿”的几率更大一些。对于有诸多毛病的“关系稿”,仍然要依照质量为先原则处置。学术期刊对稿件的质量要求是没有上限的。只是地方本科高校学报获得的高质量稿件数量毕竟有限,多数被录用稿件仅仅达到刊发的最低要求。“关系稿”如具备较高的学术质量自然好,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达到刊物设定的最低要求。

二是适当变通,灵活对待。不少“关系稿”与刊物的质量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并非一无是处。如一些有一定创新性的论文(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学术规范的遵循方面做得不够,或是文字表达方面有问题。对于此类论文,责任编辑可将专家审稿意见和编辑部意见综合整理之后反馈给作者,作者修改、完善后发回编辑部再审查,如改不好则发回让作者重新修改,一直改到至少达到刊物设定的最低要求为止。还有一类“关系稿”,其学术质量上已经符合刊物的要求,但却与刊物的定位、风格不符合。对于这种情况,编辑部人员首先要与推荐人或作者取得联系,仔细、耐心解释刊物定位、风格以及栏目设置等情况,以取得对方的理解并同意撤稿另投他刊。某些稿件,如经小幅改动后能与刊物定位、风格大体一致,作者欲在本刊发表欲望也比较强烈,则提供具体的修改意见让作者重新调整,使之最终达到刊物的要求。

三是推行编辑集体审读。三审制是图书、报刊出版质量的制度性保障,而“编辑集体审读是指在三审制编审过程中,穿插在室主任复审(或专家审稿)之后的编辑部全体人员对全部文稿的集体审读”[6]。“关系稿”涉及的人物关系复杂,但“关系稿”的最终目的是“发表”,因此这些关系的最终指向是编辑人员,编辑人员是稿件采用与否的最终决定人。在讨论“关系稿”用与不用的过程中,集体审读得出的处置意见是集体意见,其全面性、权威性更有保证,稿件用或不用的集体意见也更能让“关系稿”的作者及推荐人信服并接受。集体审读的推行与坚持,在塑造“公平公正、质量为先”的学报形象的同时,还有效减少了“关系稿”的写作和推荐。

猜你喜欢

刊物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刊物贺词
致敬学报40年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我最喜欢的刊物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