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的成因、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以2015—2016年几起典型反转新闻为例
2018-03-27林沐赵盼盼张霁雯吴立鑫
林沐,赵盼盼,张霁雯,吴立鑫
研究者通过整合人民网、深窗网、中国经济网、观察者网和网易新闻所梳理出的2015年与2016年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反转新闻,将被这些网站重复提及(即被提及的次数大于或等于两次)的反转新闻纳入“典型反转新闻”的行列。同时,一些反转新闻本身未被重复提及,但考虑到其特殊的研究价值(如《财经》记者高胜科杜撰文章事件),因此也分别列入了2015年及2016年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反转新闻的案例中。最终,笔者确立了15件样本来进行此次研究。
一、反转新闻的成因
反转新闻,即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变,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1],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部分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第一,媒体对新闻信息核实不到位。新闻信息的核实存在耗时长、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部分媒体出于抢时效、节约成本等目的,在信息核实方面有所懈怠。在2015年“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事件中,原始新闻报道中只有对被咬伤女子及其家属的采访,而缺乏对警方、目击者等人物的采访,最终该女子被发现并非“为救女童”而被咬伤。更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杭州日报》对“男子开房就被抓”事件的两次报道,在首次报道中该媒体仅采用杭州下沙警方的说法就断言李先生为“影帝”,但在后期核查的过程中发现李先生却是一名受害者,导致了该起事件的“二次反转”。
第二,媒体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未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2015年的“大学生掏鸟16只,判刑10年半”的新闻,有的媒体在报道中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刻意掩盖了部分新闻事实,更有甚者武断地把对大学生的“掏鸟”的判决与对贪官的惩处进行对比,盲目偏袒掏鸟大学生,引导舆论将矛头直指司法不公,失去了“中立性”。
第三,部分媒体从业者道德意识缺乏。记者高胜科为了完成杂志社的任务,于2016年编造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在文中恶意“丑化”东北村庄的形象并造成了舆论对东北农村的抨击。其行为反映了记者本人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更是映射出当前某些媒体人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将个人私利凌驾于社会公利之上,长此以往,必将给整个媒体行业“抹黑”。
(二)自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主要由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组成[2],但在自媒体的价值取向中,因受“流量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另外三个要素,时新性和趣味性被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意味为了在时间上抢占先机,做到新闻更新的实时性,自媒体可能会将一些新闻要素不齐全、事件信息并未被完整披露的新闻率先公布在网上。如2015年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最初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仅呈现了女司机被打的过程,并没有完整地体现事件的其他要素,使得舆论最初“一边倒”地声援女方。同时,新闻价值取向的嬗变意味着为迎合公众的口味,自媒体所生产的新闻的表达可能会偏向媚俗化[3],选用娱乐化的词句或刻意夸张新闻的部分信息来撰写报道,甚至为了获取流量而扭曲事实,以引发舆论爆点。2016年发生的“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将被玩具车撞倒的大妈描述成了“碰瓷”,刚好契合了人们对当时社会上各种“碰瓷”行为的反感心理,且有意弱化了“玩具车”的威力和夸大了大妈“强词夺理”的形象,与事实产生了较大出入。
(三)部分受众媒介素养较低
反转新闻是由新闻信息和舆论两个部分的转向构成的,受众作为舆论生产的主要力量,实际上也参与了反转新闻建构的过程中,但受众的角色是复杂的。
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存在有“盲从受众”。他们往往不加思考地接受一切信息,并将其传播。在2016年发生的“罗尔事件”中,不少受众在看完罗尔的文章后,便受其所谓的“转载即捐款”模式的影响,纷纷将这篇文章转载至朋友圈,却缺乏对这一慈善模式和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的思考,转发的行为显得盲目。而且因为这类受众的存在,使得“罗尔事件”引燃了当日舆论爆点,并使得事件最初的舆论走向呈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理性受众”的存在。“罗尔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正是存在部分网友不断地质疑以倒逼爆料者出现、新闻媒介介入调查,最终使得“罗尔在多个地区购置有房产”“其女儿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在新闻出现初期被隐瞒的信息被公布,导致舆论发生转向。
“盲从受众”和“理性受众”代表了反转新闻中受众舆论转向的两个主体,笔者通过对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的事件中,“盲从受众”都先于“理性受众”而出现,说明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二、反转新闻的特点
(一)话题性极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舆论
首先,反转新闻与特定情绪相契合。“在国人的情感构成中,怨恨、现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的积累为社会抗争事件奠定了心理基础。在这样的情感结构中,若能从事件中剥离出阶层对立的事实,便可以引起公众的悲悯与愤怒,而舆论谴责正是社会抗争事件的剧目之一[4]。”有部分反转新闻利用敏感身份和特定情景,产生阶层对立的效果,引发了轰动性的舆论。2015年的庆安枪击案中,火车站内的警察、被警察开枪击毙的男子、亲眼看见父亲死亡的孩童,三个差异巨大的形象和视觉冲击力较强的现场画面就足以引起公众的特定情绪,令舆论先入为主地认为“警察执法不当”。
其次,转新闻契合了人们既成的认知基模。新闻事件纷繁复杂,但不少新闻事件在本质上是具有共性的。当这类新闻事件发生的次数与频率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会形成对这类新闻事件的认知模型。当存在共性的新闻事件在其他时间段再次发生时,人们便会以已成的认知框架为标准对事件进行道德判断[5]。2015年发生的“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中,受众的认知基模受到先前各类与“老人讹诈”相关的事件影响,所以初期的舆论一边倒地对老人进行指责。又如2016年发生的“纱布门”事件,受众还存有先前有关“医患纠纷”的报道的集体记忆,于是不少网民在新闻发生时就把事件断定为“医疗事故”。
(二)受众独立判断的空间小
在反转新闻的叙事结构中,有媒体采用强调式的语句或弱化关键信息的方式,缩小了受众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2015年发生的“大学生掏鸟”事件中,首发媒体将判决书内的部分词语通过改动、强调或删减的方式,给受众造成了该大学生主观上无犯罪倾向的假象。尔后的跟进报道中,更有媒体直接向公众隐瞒了被掏的鸟为二级保护动物的信息,受众所能利用的信息有限,自主判断的空间小。
(三)“双重反转新闻”屡见不鲜
在反转新闻数量激增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双重反转新闻”或“被反转新闻”这一新形式。这种新闻的特征是新闻的信息会经过两次反转,第一次反转后的新闻信息与最初的报道呈现出较大差别,但二次反转后,新闻报道最终呈现的信息与最初报道中的信息并无较大出入,新闻二次反转后的舆论内容也与最初的舆论内容基本相同。
2015年发生的“大学生因救溺水儿童身亡”事件,因有媒体报道该学生是不慎落水身亡,新闻发生了第一次反转,但警方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该名学生却是因救人溺亡,事件发生二度反转,公众舆论也二次发生转向。类似的还有2016年发生的“哈尔滨天价鱼”和“中国游客在日本偷马桶盖”事件,可见“双重反转新闻”已并非个案。
三、反转新闻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反转新闻是对媒介公信力的重创。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最根本的属性,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新闻报道不再能够呈现出事件真实面目,甚至在报道中出现偏差时,新闻的“真实性”将会遭到破坏。反转新闻愈多,新闻媒介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愈会受到影响,群众对媒介的信任程度也会降低,并使得受众对媒介的评价走向消极化。长此以往,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会减弱,新闻工作的开展会因失去人民的支持而变得艰难。
2.反转新闻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样一句话,反映了编造和散播谣言的低成本性和辟谣的高成本性之间的矛盾。反转新闻虽不能与谣言完全等同,但也包含有谣传的成分。为了核实信息,媒介往往需要动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这正是“高成本性”的体现,但倘若最初报道者所反映的信息就是真实准确的,媒介其实并不用花费这些成本。
此外,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人们纠结于新闻信息的真假时,有可能会造成“议程失焦”,忽略了新闻信息背后更重要的社会现实。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事件经网络传播后所携带的巨大关注度本身有助于加大有关部门对旅游市场不合理现象的惩治力度,但由于该事件中的部分信息存在争议,人们热衷于讨论争议信息的真伪,反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二)积极效应
目前,学界存在“反转有益说”,认为“新闻的反转是对真相的接近”,但这却需要付出阻碍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和伤害群众情感的代价,因此学界对这一说法仍存在争议。但除了以上争议部分,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仍存在有以下积极效应。
1.有助于传统媒体地位的重塑和价值的再彰显。互联网逐步发展到web2.0时代后,传统媒体的用户群开始出现向新媒体、自媒体“偏移”的趋势,社会上甚至出现“传统媒体无用说”或“传统媒体消失论”的观点,传统媒体的价值及地位受到了动摇。但当自媒体和新媒体出现要素不完整或错误的新闻时,往往是传统媒体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新闻资源与传播渠道,成为推动新闻反转、揭示事实真相的重要力量。2016年发生的“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最初的信源为网友上传的视频,并在微博中引起了转发热潮,但电视台调查后发现事实与网民们的舆论走向并不符合。这样的案例直接击破了“传统媒体无用说”“传统媒体消失论”等类似的观点,是web2.0时代传统媒体价值的再体现。
2.反转新闻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本文选取的15起典型性反转新闻,均是在原始报道发出不久后,便获得了舆论的大量关注,可见这些新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具有普遍性,因此才能获得大量受众的关注、阅读与转发。
2016年春节发生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虽引发了城乡差距、门当户对、地域歧视等话题,但也间接反映了受众对于这些话题的困惑与思考,并借此事件加以抒发。同样在2016年,《每日人物》报道北京的学区房已经达到每平方米46万元,在引发舆论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反映了北京的中产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北京某学区房高达46万元一平方米”的新闻已在2015年被确定为假新闻,可到2018年,仍然有媒体对相关新闻进行修改并再次报道,丝毫不提及其“假新闻”的属性。可见,学区房房价过高仍是北京中产们所焦虑的问题,某些媒体利用他们的焦虑心理,一次次将这则“假新闻”翻新、重新刊登,以获取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