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报道失实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2018-03-27邢继扬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媒体受众

邢继扬

当下的一些网络报道为吸引受众注意,盲目求快、刻意求异、哗众取宠;一些网络媒体记者或脱离群众、脱离现实,发表不实言论;或盲目转发,助推虚假新闻。这些现象如何规避?关键在于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规范和建设,健全媒体价值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提高记者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防治网络报道失实现象。

一、网络报道失实的现象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但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虚假、失实的网络新闻并不少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对网络报道失实现象进行探究。

(一)片面追求时效性,不求甚解

片面追求时效性、不求甚解是网络报道失实的常见现象之一。新闻报道距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就越高。为此,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各大媒体反复强调的重点,能否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也成为各大网络媒体对其记者进行考察和评价的重要指标。的确,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资讯时刷时新,同一题材的报道,不要说晚发一天,就是晚发一小时,甚至几分钟都有可能成为旧闻。因此,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特别注重时效性,鼓励记者抢占先机,先人一步报道热点信息。但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有些媒体记者片面追求时效性,在尚未了解清楚新闻事实时就听信一面之词,草草发布消息;有些媒体记者在报道时不求甚解,或常用“近日”“不久前”“大概”“可能”等模糊概念蒙混过关,对新兴词汇、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人物职称排序等不去求真等。

(二)过分追求冲击性,捏造新闻

如今,网络媒体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体系化,新闻总量也在每日剧增。为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赚足关注量和点击率,很多网络媒体人想尽办法吸引受众注意力,尤其是在网络审查尚不严格、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有些网络媒体记者为制造视觉冲击,夸大新闻标题,不惜代价地编造“雷人”新闻、爆炸性新闻和反常新闻;有些网络媒体记者为博眼球,造爆点,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大肆炒作、包装娱乐新闻,胡编乱造名人隐私、丑闻,采写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花边消息,甚至出现低俗媚俗报道等。而这类新闻越引人注目,影响面越广,越会损害新闻生命力和媒体公信力。当损害当事人、企事业单位的名誉和利益,或者对国家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影响时,网络媒体记者必然难辞其咎,轻则检讨道歉,重则断送职业生涯,甚至还会给自己和所在媒体惹上官司纠纷。

(三)脱离群众和现实,嫁接新闻

第一手资料是最可信的,但当下很多网络媒体记者长时间脱离群众,脱离现实,不愿意走出办公室去采集新闻素材,只是通过网页上的头条新闻来了解网民的关注点,然后在办公室里摘取、嫁接新闻。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旧闻被反复拼接、炒作,很多无聊信息被一味地加工,内容空洞、味同嚼蜡的新闻频频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虽然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素材的采集有了更广的渠道,新闻的编写、审阅可以直接在计算机、手机等上进行,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愿意贴近群众、体验生活,报道就无法反映出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善于观察、不勤于思考,就很难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点;不实地调查、仅凭主观臆想就难以了解社情民意,更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四)盲目转发,助推虚假新闻

网络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窗口”,更是受众洞察事实真相的“眼睛”。尤其是当人们不能亲临现场了解事实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每一段文字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导向和舆论导向。因此,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借“报道新闻”之口报道我们党和国家的负面新闻,或者渗透分裂势力思想,发布反华反党的言论,刻意歪曲、隐瞒或抹杀真相,这无疑会在某些程度上扰乱我国公共秩序,导致一些辨别力不高的受众降低对党和政府的信心,降低生活幸福感,甚至成为国外一些媒体的帮凶。因此,我国网络媒体记者如果不能仔细甄别、不愿仔细辨别来源复杂的网络消息是否可靠就信以为真,盲目转载、引用、摘编他人报道,就会偏听偏信、被人利用,成为不实报道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助推者。

二、网络报道失实的原因

网络报道失实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主要从网络传播匿名、监管机制不完备,市场运作与竞争的负面效应,记者职业素质不高、自律意识差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传播匿名,监管机制不完善

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并带给人们全新阅读和发布体验。它不仅可以推送浏览成本低、传播渠道多、信息数据庞大的新闻,而且网络媒体与用户的交互性、沟通性更强。为了规范网络新闻管理,早在1997年,我国政府就针对网络新闻传播提出了“归口管理”的方针,2000年又成立了归口管理机构——网络新闻管理局,①并开始着手网络立法工作,但互联网毕竟是新生事物,网络媒体存在历史也不长。因此,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行业准则等条文约束尚未不完备,对于网络媒体记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只是做了一个宽泛的限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比如,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用户可以不实名认证,只要申请了账户,就能自由便捷地发表评论和看法,仍能利用这一特性匿名发布不实言论、报道,甚至传播谣言。这一疏漏极易造成网络信息发布的非规范性和转发、传播的无序性。但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要做到对网络新闻的全面审查,对网络媒体和网络媒体记者全程监管和对不实言论的扩散者逐级追责尚存在不小的难度。

(二)市场运作与竞争的负面效应

新时期网络媒体已进入市场化的运作状态和盈利模式,受众支持的众寡对网络媒体发展和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争力大、影响面广的网络媒体就可以用高流量换取高利润,而且由此衍生出的产业链条也会为其创造巨大收益。这种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既激发了新闻媒体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媒体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给网络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

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部分网络媒体很少顾及被消费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有价值,对现实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更多情况下是追求网站量化考核标准中占很大比例的可视化流量指标。当受众关注度和点击量与经济效益挂钩时,尤其是尚未形成自身品牌优势和媒体公信力、号召力的小型媒体,更是用尽气力去吸引受众注意力,赚取点击量,抢占市场份额。此外,一些网络媒体还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制造声势,以吸引受众关注。可以说,市场化的迷失是网络失实报道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记者职业素质不高,自律意识差

职业素质不过关一是指部分媒体记者缺乏责任感。相比于“跑新闻”“找新闻”,坐在办公室里等新闻、裁新闻要舒适、容易得多。即使是一些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也可能因偷懒而不勤动腿深入基层,不真贴心实地采访。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职业身份负责的体现,不仅很难真正做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需,而且很难从基层获取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素材,新闻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职业素质不过关还指部分媒体记者的业务水平不过关。很多新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实战经验,新闻报道业务不熟练,但出于工作量限制,就可能屡次触碰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诚然,市场化的运作与竞争让很多网络媒体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但网络媒体记者自身自律意识差也是造成网络报道失实的原因之一。为更快地提高点击率和关注量、更好地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有些网络媒体记者就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选择性地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有些网络媒体记者收人钱财,暗箱操作,掩盖矿井事故、爆炸事故等,或者篡改灾害死亡人数、受灾面积以降低或消除不良影响,协助某些责任人逃避惩处。

三、网络报道失实的防治措施

科普中国网站指出“一家微博网站一天内发布的信息超过《纽约时报》辛勤工作60年的工作量,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九十八年。”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体要想得到受众的信赖,获得长远发展,就要更加重视新闻的质量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规范和建设一直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对我国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从而初步实现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发布了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新闻信息时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以确保新闻信息来源、新闻信息内容真实可靠。③但这还远远不够,网络媒体的规范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完善配套的惩处和防范的法律法规,更需要相关部门不折不扣监管和执行。因此,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让网络媒体群体时时警惕,处处留心。

(二)健全媒体价值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追求市场化效益是导致网络报道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规避这一问题,就应该改变以高流量、高点击率为标准评价网络媒体的状态,改变以是否能第一时间产出新闻、获取高转发量为标准考核网络媒体记者的状态。媒体行业应该重新审视网络媒体的角色,完善对网络媒体记者的定位,增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发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同时着手确立和健全以是否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发言,是否做好新闻引路人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使新闻价值的评判依据新闻质量和影响力,网络媒体及其记者的价值评判依据新闻的真实度和时代、受众需要。

(三)提高记者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1.认真负责,坚守真实报道。要想保证新闻的真实,首先要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惧艰辛、不畏麻烦多问、多听、多看、多跑,亲身到现场采访、求证。虽然这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有时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到地震、台风、火灾等灾害现场采访,但要做到新闻事实准确、要素齐全、数据无误,亲身实地采访是最有效的方法。当新闻素材准确齐备、引用的材料确凿无疑、发布条件成熟时,才能抢抓先机,果断发布,否则就会变成失实报道。如果事件发生突然、媒体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获取第一手信息时,也可以适当摘转他人报道,但必须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仔细甄别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以负责任的态度多方面获取资料、向权威部门求证数据,综合考量,以防出现歪曲、偏差的报道。

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应做到新闻报道用语规范、表述严谨。不能为了引人注意而夸大事实,在未调查清楚之前,慎用首次、第一、唯一等有特定含义的限定词;涉及数字、人名、讲话,必须反复核实;要明确权威人士和其他意见发表者的名字、年龄、职务、职业、故事发生地点等来源要素,不能笼统概括,避免出现“据网友曝光”“据网友爆料”“据知情人士透露”等模糊字眼;当面对不熟悉领域时,要及时查找、补充资料,避免因不懂专业知识而写出“外行话”的失实文字,力求新闻报道更可信,更真实。

2.坚守职业道德,不受金钱诱惑。在市场运营、竞争激烈的网络媒体中间求生存和发展,网络媒体记者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时刻自律自制,就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用其他新闻热点转移公众视角,分散网民注意力,帮助“雇主”摆脱舆论压力和负面新闻的干扰。作为新闻报道的输出者,新闻产出的源头,应该自我约束、自我提升,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不屈从于高压的权力,不被金钱收买,做到任何时候保持职业清白,不触碰底线,不违背原则,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保证报道的真实性,避免失实报道,杜绝谣言的产生和蔓延。

注释:

①中国江苏网.政府加大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控和规范[EB/OL].2011.11,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1/11/18/012107314.shtml.

②科普中国.互联网的诞生:人类社会因此而深刻改变[EB/OL].2016.7,http://www.kepuchina.cn/3kpzg/xyyz05/201607/t20160701_12812.shtml.

③法制日报.净化网络新闻就应严惩标题党[EB/OL].2017.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5/04/c_136255637.htm.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网络媒体受众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