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
2018-03-27刘巧盈
刘巧盈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心理是一个人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的重要体现,良好健康的心理能够更好适应环境,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进而积极开展学习及工作。
一、青少年常见负面心理问题
一是自卑心理。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多变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关爱,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表现出自卑心理。这会导致青少年在日常行为举止上表现谨慎小心,与他人交往中缺乏自信,交流和沟通中惴惴不安。
二是自负心理。这种心理问题与自卑正好相反,一些青少年由于叛逆心理,对于周围任何事物都看不上眼,目中无人,为人张狂傲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过于自信。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观念之上,常常以自我为中心[1]。
三是封闭心理。一些青少年喜欢在自己内心世界静思,拥有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认可的理论为“人性本自私”,以此来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常常独来独往,不顾外界评判,孤芳自赏。他们宁可选择将自己的全部心情都自己承担起来,却不愿与他人分享一丝。封闭的心里使得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外界环节割裂开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事不关己。
四是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很多青少年违法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其嫉妒心理,他们对于社会一些不公及人与人之间差异没有正确认知,容易产生愤懑情绪,甚至出现带有攻击性的言语与行为,造成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以及交往的障碍。嫉妒心理容易造成青少年一时失去理智,思想被情绪操控,产生一系列偏激、冲动以及暴怒等行为,进而将自己的人际关系恶化。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措施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
青少年人际交往观直接影响其心理发展,人际交往中很多问题都对青少年自身心理情况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帮助其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首先,教师及家长在于青少年进行沟通中,应引导其正确表述自己的情感需求,避免青少年封闭自己,同时引导他们如何采取正确态度与他人交往。其次,教师和家长应关注青少年反常行为,从各个方面加以了解,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少年从人际交往困境中走出来。
(二)重视初中高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青少年群体大都分布在初中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作为主要管理主体,应着重加大对其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将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重点放在初中高中学生身上[2]。一方面初中高中学校应在注意适当开展一些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体育课程来确保学生身心愉悦,不要过于压榨学生休息时间,给予他们一定放松空间。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在校内设置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师,并培训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形成健康思想价值观念,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良好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青少年来说,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都会左右其心理状况,因此还应协调社会各界,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生活环境[3]。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组织都应明确自身职责,首先学校要注意构建良好校园环境,避免一些不良校园风气形成,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等应及时加以纠正。其次,政府应重视学校周围环境建设,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同时对卫生加强管理,针对一些可能存在卫生隐患的店铺责令其停业或整改,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安全。最后,青少年家庭还应注意为他们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环境,父母应尽可能多陪伴他们,给予他们足够关心与关爱,正确对其加以引导。
(四)完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监测制度
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各界除了要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关身心健康监测制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及反馈,有效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还需要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情况进行调研,持续对其进行动态心理健康指标监测,总结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特点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干预方案,以便于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最终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总而言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心理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学校、家长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关注,加强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确保其心理健康,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及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