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开展文本解读及师生对话活动

2018-03-27冯青梅

成功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师生文本

冯青梅

邳州市港上中学 江苏徐州 221000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与依托。无论是从阅读教材所占课本内容的比例、教师投入的教学时间的多少,还是从阅读试题所中试卷题目的分量上看,阅读教学都是重中之重。

一、做好“文本解读”工作,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一)对“文本”及“文本解读”内涵的理解

阅读教学活动中,“文本”,就是师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凭借的语言材料,即教材中的一篇篇选文。这些选文是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是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它体现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先进思想理念和编者的鲜明的意图、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对话”,换言之,文本解读应该在对话活动中进行,应该紧紧锁定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对话都算不上真正的解读,都是“丧失根基”的无效行为;同时,解读还应该体现“四性”,即主体性、互动性、生成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性”,即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围绕对话的对象——文本所开展的一系列交流与分享的活动;所谓“互动性”,即要求教师摒弃单方面的灌输与注入,倡导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交锋;所谓“生成性”,即要求教师运用“个性解读,对话生成”的策略,不迷信教学用书上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色彩的真知灼见;所谓“差异性”,即由于受到个人能力及经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解读上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文本解读体现着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在培养着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着师生解读能力的共同发展。这里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背景、理解能力、鉴赏水平、逻辑思维及人文精神,等等。

(二)做好“文本解读”工作,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解读什么?从解读的视角出发,阅读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与交流的过程。那么,究竟应该解读什么?这就涉及到解读内容这个问题了。笔者认为文本解读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一是“道”。文,即文本的思想内容,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等要素;道,即文本的形式,文本的构成法则,包括语言的逻辑、修辞及文章的谋篇布局。一言以蔽之,文本解读的内容就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文学家、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所提出的“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的思想,强调的就是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注。

如何解读?文本解读应该追求三个境界,即正确解读、准确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正确解读”,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包括默读、朗读、诵读等方式),要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解读”,是建立在正确解读基础之上的第二个层次的追求目标,要求学生做到“四不离”,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引导学生在相关的语境中理解字、词、句、段,而不能断章取义;“创意解读”,是一种更高层次与更高境界的解读,包括对形象的感受、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验及思想的启迪等。创意解读,是一种由学习主体参与的、能够彰显个性化色彩的解读,它能够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感悟与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创意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调用自己的感悟成果及语用行为上会表现得更自觉、更自主、更自由,他们会针对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来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成功的阅读教学体现的不是教师本人讲解得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解读、感悟得精彩。当然,没有教师引导的精当、到位,也就不会促进学生有效的解读与感悟。由此看来,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训练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的过程。

二、追求阅读教学中“对话”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基本的语文综合素养,使之能够正确的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与表达;同时,铸造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对话恰好是发生在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语用行为,是针对文本所进行的理解状况的外显。语文交际场理论及对话理论告诉我们,语用行为是由内隐行为(吸收、思考)和外显行为(倾听、言说)组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阅读教学的基本语用行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开展必须有一个前提和基础,那就是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教育教学智慧去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搞好教学预设;学生也要凭借自己的阅历和相关的知识经验去走进文本、感知与解读文本。有了解读的成果,对话活动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又决定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量,因为教师的解读与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较好的引导与点拨。所以,教师课前应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优化与改进教学设计,以期实现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指导有方,借助自己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讲解、指导、点拨、启发、评价、鼓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质保量地进行,确保“对话”活动取得理想效果,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方法的体验、积累,阅读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及精神世界的丰富。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