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其流传及对现世的意义

2018-03-27程渲雅

成功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诗经诗歌

程渲雅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一、《诗经》起源概述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也是中国韵文的源头。《诗经》全书收录的自西周开始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一共305篇。其中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这是由其音乐的不同而分类的。

“风”描写的是当时民间的一系列风俗民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可以说《风》诗是当时由民间传唱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曲。而这一类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质朴的语言魅力,对后世的韵文影响颇深,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雅”大多产生于王都附近,属于朝廷的正乐,《雅》诗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歌,其思想性总的来说当然不如《风》诗,但它却从另一角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雅》诗一般篇幅都较长,《雅》诗的语言一般不如《风》诗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议论。在风格上,《雅》诗庄重而舒缓,表现出典重文雅的特色。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还颇长于抒情,如《小雅·采薇》卒章便抒发了久役将归的征夫又悲又喜的复杂情怀,写得情景交融,极为真切动人。

“颂”源于当时的国家祭祀活动,其大多是记载了各个国家君王的历史功绩。《颂》诗以祭祀为题材,凭借鲜明的思想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迥别与其他诗歌而自成一类,并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颂》诗在《诗经》中篇数少于《风》、《雅》,但是我们通过对于祭祀活动的描述,可以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风俗文化窥视一二。所以,在历史研究领域中,《颂》诗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二、《诗经》的流传

《诗经》是由孔子收集整理,汇编而成,之后孔子交由其弟子保存传承,但是我们所疑惑的是,在经历了秦始皇的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后,《诗经》究竟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据坊间传言,这部中国文学史的奠基之作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不得不提到毛氏叔侄,毛亨和毛苌叔。在秦始皇暴政期间,毛亨仓皇北上,携书卷隐居山野,至此埋名,才得以躲过灾难。直到汉惠帝颁布“挟书令”这部著作才得以重见天日。虽然当今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毛氏二人为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之后,又经过了千年的流传和文人解读,我们现在所领略到的不仅仅是春秋时期的民俗人情,更是千百年来所沉淀的文人风骨。

三、《诗经》对于后世的影响

因为《诗经》起源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流域,再加上其来自平民到贵族的各个层次,所以《诗经》的内容及其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欢女爱等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所以《诗经》本身对于后世的影响,要从各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把握。

从形式上看,《诗经》在语言形式上或者是题材表现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诗经》所运用的“赋”“比”“兴”的手法,工整的四言句式,重章叠句的使用,也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借鉴学习的典范。如在汉乐府诗集,就是典型的对于《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到了后世,比兴的运用,使我国古代诗歌形成了含蓄内敛,但却韵味无穷的独特艺术特点。同时“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而《诗经》本身也成为了诗歌文坛上一道标杆。

从内容上看,《诗经》体现了人民或贵族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独到见解,也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感情经历,从整体上反映出了属于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同时,《诗经》在句法和章法上加入了创作者致敬对于描述对象的理解,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情感。不像之后所出现的词句等,过多注重于格式的规范,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的灵动性,使中国词坛一度将倾。但是也不乏词坛大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如:曹操、嵇康、谢灵运、陶渊明等所创作四言诗,是直接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局式。而且,后世的各类词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的,基本上可以追溯到《诗经》。所以,《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地位,同时它奠定了我们诗歌的优良传统,为之后一代又一代诗人墨客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养料。由此可见,《诗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再者从精神上来看,《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世称之为“风雅”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民俗风情等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可见其涉及面之广令人瞠目,并且在后世的诗歌当中很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屈原的《离骚》、汉乐府的诗集、建安风骨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延续。而后世诗人譬如陈子昂、谢灵运、杜甫、白居易一位位诗坛大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最后从遣词造句来看,《诗经》用词精妙,质朴永畅,寥寥几句所勾勒出的情感读来令人唇齿留香。“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 国风 邶风击鼓》其义为: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你一起垂垂老去。语言简单质朴,但是其中所表现的深沉的爱意,是千年百年来相爱之人互诉衷肠的必读词句。

猜你喜欢

诗经诗歌
诗歌不除外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