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018-03-27周建国
周建国
云南省思茅地区体育中学 云南普洱 665000
党和国家领导明确指出:“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全国教育会议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任务。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统一呆板的教育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努力的提高[1]。
创造思维是能产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过去从来没有生产和发现的发明创造(首创性),是新的不平凡的创造发明(新颖性),它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具有社会价值。创造思维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同时是想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涵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创造思维的过程分为收集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把握灵感、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等四个阶段。创造思维遇到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及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开放性的、扩散性的。创造思维解决问题时方法不单一,而是多途径去探索,其目的不是寻找陈旧的知识,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学生向更高、更新、更好的方向开拓前进,同时,它能把教师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满足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但是,应试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缺乏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这样做就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以课本为中心,限制学生开阔视野的形成。
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造思维形成的基础,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局限于课本之内,知识面狭窄无疑削弱了创造思维产生的根基。
3、突出共性培养,忽视对个性特长的保护与培养。
忽视对个性发展,就忽视学生独立、独特的思考,思维能力。
4、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少用启发式诱导。
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积极性,窒息了创造思维形成的生机和活力。
5、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思维培养的心理保障。
6、强调课堂教育,忽视教育实践活动。
使创造思维缺乏源泉。
7、过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轻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只重视聚合思维,则会囿于成见、难于创新。应试教育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正如杨振宁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朱棣之教授也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不够”,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怎能承担得起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未来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呢?本文认为素质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1、转变单纯的传授为主的教育思想,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但继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创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不转变以传授为主的教育思想,不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就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瞿琦教授打了一个比喻: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创造性探索精神。
2、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科学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产生对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望以及将所知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欲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3、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唤发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生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怎样培养学生的胆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第一:允许学生大胆质疑;第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索;第三: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自然就可以被唤醒。
4、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课堂
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过程,教学民主是提升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但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思考、不质疑、不提问,更不敢批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讨论的氛围,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在总结和引导中不轻易评论观点是否非对错,让学生在各种思想的交流中碰撞思维,独立进行选择和判断,这样才能便创造思维不断延续和深化,最后真正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5、改革教学内容,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各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显得重要。因此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收集、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材料要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当前,学校和社会被应试教育人为地隔离开,学生们不得不成天埋头于书本中,未来的社会需要学生的不能死读书,而需要生活丰富多彩的学生,因此要将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通过生活的实践,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爱好,从中陶冶情趣情操,于愉悦中开阔视野,增强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例如多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各种方式的学习。要学好自然科学的知识,也要学习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为培养创造思维奠定基础。
6、改革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浓厚的学习兴趣。②教学计划安排与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要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方法的实施应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即可通过教师讲授学习,也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要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④教学活动不必拘于公式化,要灵活掌握。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造思维,很好地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7、重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关键。创造力的源泉属于个人,群体的创造力是个体创造力的集合和互补,鲜明的个性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任何创造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辉,没有个性的解放就谈不上社会广泛的创造力的形成。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活跃的不同领域,所学习的和所从事的专业是否恰好重叠于创造力最活跃的领域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碰撞,实验选择之后才有可能发展。而现行的统一教学计划,大班上课的教学,与工业社会大批量生产相似,易扼杀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不排斥集体上课,老师上课可以提供较多的信息供学生选择,但是集体上课应当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那种对于学生关、卡、压的上课方式是违背人性的,是教师无能的表现。要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优势、爱好和兴趣,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把握好广度、深度和难度,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各具特色的发展。
8、改变重视课堂教育为课堂、教育实践并重
课堂教育以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为主,教育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两者并重,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创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根本教学方法。试想要学好打网球,打乒乓、驾驶车单有课堂教学,而无教育实践怎能学好?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教育实践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中起内化知识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就是创造思维所要达到目标。
9、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因而是已有信息的产物,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造思维的条件和基础,而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造思维的想象基础和动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产生以及新元素的发现,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等,都是聚合思维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中亦大有可为。
10、运用比较,启发学生求异的创造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求异创造思维。
11、由果溯因,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长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思维。
12、因势利导,开启学生创造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等人物塑造是发挥了人的想象力,都是大胆想象,而且拓宽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3、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
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形成的重要心理条件,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天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造就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研读过1500多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国家的主要语言,50岁还刻苦攻读俄语。勤奋学习,踏实的工作,在国际共同的实践中锤炼各方面的素质,加上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经典巨著《资本论》。只有重视智力的提高,意志坚强,性格完善,信念坚定,情感丰富的创造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作出大发明、大创造,写出流传万世的著作,为人类作出重要贡献,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14、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
应试教学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一种总结性学习终端评价,它以甄别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选拔优秀学生为导向,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虽然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某一规定范围内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无法反馈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对学习者的创造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不利于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习成就,没有真正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在一起;不利于调动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认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的综合化评价;需要建立促进个体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会知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即让学生面临问题时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精心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可能运用各种方法和材料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总之,创造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新时代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它取决于人的创造思维。而人的创造思维必须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只有抓好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21世纪的我国将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