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到评价
——浅析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改革历程
2018-03-27熊方瑜
熊方瑜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
一、英语课程的价值
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在前言中强调了英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层面上来讲,虽然有提到学习英语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但这也是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适应当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也是从国际局势和国家层面出发,强调英语学习对于适应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在此时,已经开始强调英语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通过英语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3]认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要,还要有助于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
而2011年面世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4]则是首次在前言部分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英语课程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意义。从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从个人发展层面上讲,学习英语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纵观近二十年来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和大纲,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到以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英语课程作为一个语言学科对于英语学习者的人文关怀,只有以学习者角度为出发点的课程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而这种转变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青少年群体在习得英语知识和技能之后,必然有利于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而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二、英语课程的性质
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将外国语视为我国民众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并掌握外国语能够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除此之外,也提到了外国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拓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此时,对于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性。
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除了对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对英语课程工具性的描述之外,还提出了英语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这表明,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已被逐渐发掘。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门学科都有义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英语课程也不例外。[5]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英语工具性的特点分为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的描述,一是有利于个人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此外,还出现了对语言的人文性表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至此,关于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的讨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的实验中,许多一线教师也尝试着将这一概念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他们改变了过去只关注语言知识讲解、忽略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始把关注语言与关注全人发展相结合,从多维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尝试在教学中既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又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有机渗透对学生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教育。[6]
三、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
在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调整。这种英语课程教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英语课程评价方式的变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基础教育一直片面理解评价的目的,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忽视了评价对促进学习的激励作用和反馈作用。[5]所以才导致了所谓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违反了教学决定评价的客观规律,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
因此,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认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中还指出,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虽然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还没有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评价方式,但是在许多高校中,形成性评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对中小学老师形成性评价意识的培养,杜绝流于形式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出现。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加强对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形成性同伴评价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形成性评价,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避免学生对于同伴评价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心理。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这四个文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在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上,要从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阐释;在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选取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时,要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在现代社会中,偶尔会听到关于“学英语无用”“高考应当废除英语”的声音,这都是未真正理解英语课程的价值和学习英语的意义造成的。当今的中学英语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是当遇到问题时,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跳过问题。只要横纵向地交叉借鉴,再加上众多一线老师的和教育研究员的不断探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推动我国中学英语改革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