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快乐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
2018-03-27江兆平
江兆平
肥西县梁岗学校 安徽合肥 2312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既能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夯实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前充分准备,积累快乐素材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千万不能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故事。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思想品德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因此,我们教师平时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社会,将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简单化、生活化,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事例.同时,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每天寻找身边快乐地事,如家里买新家电、爸爸涨工资、自己长高了、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读了一本好书,这不仅是积累快乐素材的渠道,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建立和谐课堂,营造快乐气氛
“快乐课堂”本身就蕴涵着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意思。在合作中,必然会发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碰撞,使彼此的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此时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维护学生主体形象,这是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快乐课堂氛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快乐参与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积极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根据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想方设法开展多种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快乐地参与其中,体会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一)参观游览。通过组织儿童进行实地观察,使儿童对所涉及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这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去游览家乡优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紫蓬山,在欣赏美景的快乐中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资料收集。这类活动一般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到网上、读物中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三篇课文时,我先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课前收集资料的主题:1、我国有哪些伟大的诗人、著名的皇帝、英雄人物、科学家,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和故事。2、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选取其中的两个给同学们介绍一下。3、我国有哪些国粹,你能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吗?围绕这三个主题,每名同学都参与其中,抽象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活动,学生在忙碌而快乐的资料收集活动中体会到了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快乐,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了热爱祖国的教育。
(三)交流讨论。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在课内广泛交流,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
(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很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而这一特点正好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所利用。他们只有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激起情感的波澜。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换位体验感。
四、给予激励评价,体会快乐成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其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教学《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班的一个学困生说,有一次他去小区的超市帮妈妈买洗衣粉,发现买小袋雕牌洗衣粉比买大袋雕牌洗衣粉更划算。不但同学们不信,我也不信,因为通常物品都是小包装价格贵些,于是我让他到黑板前给同学们一算,还真是如此。我借机对他大加表扬,称他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也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自此,这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渐渐赶上了同学们。
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与“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