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白荻沟水库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浅析
2018-03-27关亚军邹鲜维
关亚军,邹鲜维
白荻沟水库位于凤翔县北部低山丘陵区的南侧前沿地带,距凤翔县城23 km,是一座集农业灌溉、工业、城镇供水、防汛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主要汇集横水河上游的祝家河、涧渠河、青渠河三条支流,属漆水河水系韦水一级支流。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4 km2,总库容1465万 m3,多年平均径流量1573万m3。白荻沟水库库区及流域地处渭北土石山区,深山河谷,坡陡谷深,流域内植被相对较好,来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白荻沟水库1964年建成以来,已安全运行50余年,2009年11月起承担向县城供水任务,保障县城10万人饮水安全,是凤翔城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年向县城区供水约250万 m3,实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 水库生态环境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 植被和水源涵养
白荻沟水库库区周围植被覆盖状况较好,库尾为凤翔县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区。库区范围内有林地面积约2 km2,植被生长状况良好,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天然生长的次生乔木杨树、灌木狼牙、胡枝子等,人工栽植有常绿侧柏、油松,落叶乔木刺槐、杨树、仁用杏,灌木有紫穗槐等,散生有经济效益较好、数量丰富的核桃树。草本植物种类以蒿类为主,羊胡子、白蒿、青蒿生长茂盛。天然林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水环境和水源保护现状
白荻沟水库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468.4万m3,占凤翔县水资源总量的11%。流域内祝家河、涧渠河、青渠河三条支流水质总体良好,均符合相应功能水质要求。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计算,白荻沟水库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面水Ⅱ类水体标准。
为了解决城镇近10万人的饮水安全隐患,制定了《白荻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对白荻沟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实行三级保护。其次实施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沿库区水源一级保护区设置防护隔离网2800 m,完成取水源头硬化500 m2,取水口围护100 m,取水口整修绿化1300 m2,为白荻沟水库构建了一道安全屏障,还分期实施水源地绿化工程,近两年库区绿化面积达到40103.55 m2,库区绿化率达到26%。
1.3 库区生态环境面临问题
凤翔县属轻度水土流失区。根据县境地貌、地形、地表物组成和土壤种类,全县划为渭北低山丘陵轻度流失区、渭北丘陵中度流失区、渭北台塬微度流失区、千河川道微度流失区四类。白荻沟水库饮用水水源区属渭北低山丘陵轻度流失区,水库下游岸坡采石、开矿等破坏了原地貌,并产生大量弃渣和粉尘,造成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有恶化趋势。
水库远离城镇和村庄,上游无工业污染,也无规模化养殖场,白荻沟水库污染主要来自周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物是P、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凤翔县境内北部煤碳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矿业势必发展,上游工业污染源势必增多,白荻沟水库向县城供水能力设计为391万 m3,由于库区周边保护措施脆弱,供水取水口处附近部分渠段为明渠,水源暴露,容易造成污染等因素,特别是凤——麟公路傍库而行,又是宝鸡二电厂、东岭集团的主要运煤线路,极易对水库形成污染,饮水安全存在隐患。从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貌改变、水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水源生态现状相对脆弱,急需提升。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 加强水库水质防护
横水河水源水质按《地面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Ⅱ类标准控制,开展水质监测,一级保护区内农户生产生活弃水,严禁进入水库;严禁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库区两岸林地严格杜绝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防止水库水质受到污染,水库只维持自然鱼类生存,取缔人工网箱养鱼;严禁使用炸药、电鱼、毒鱼、及在非指定水域钓鱼、捕杀鱼类和其他生物;减少污染负荷,保证县城10万人饮用安全。
2.2 实施水库水体生态治理
为了保护水质,维护生态平衡,增强水体自净功能,建议适量投放一些白鲢、花鲢、草食性鱼类、底栖性鱼类,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适量科学地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可以有效控制白荻沟水库中的各级水生生物数量,最终达到从水中去除藻类,提取氮、磷的目的。既可以改善水库水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净化水质,确保水库成为优质饮用水水源地。
2.3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和美化库区生态环境
一是根据水源地周边地形地貌及绿化美化需要,尽量与当地植物种群相一致,选择适生的树草种等植物措施,加快区域内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二是水库两岸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坡耕地(主要为柳家山和沈唐沟下庄全部坡耕地和铁王庄部分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采用林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尽快增加郁闭度,减少对水库水源的淤积和污染。三是对水库岸坡防护区以外的一级保护区内的向水荒山坡,实施荒坡造林,采用林草相结合,以减少库坡水土流失。四是增强区域水土保持的意识,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水土流失防治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2.4 加强对上游水源保护范围的防护
一是对离河道比较近的西方村、洛峪村、李家村和郭家村的部分原居民实施异地搬迁,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二是大力推广环保型农业,杜绝农药、化肥的施用;三是尽快实施凤麟公路改线工程,从而确保水源环境安全与布控。
3 建立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和上游水源涵养补偿机制
3.1 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步伐
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林业经济体制和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1)政府调控(政策支持);(2)科技支持;(3)资金支持;(4)意识支持;(5)社会公众参与。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2 建立水库上游水源涵养补偿机制
3.2.1 补偿依据
习近平总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生态保护方针,并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3.2.2 补偿规模及方式
(1)补偿规模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只有对生态资源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才能顺利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通常对于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水源地生态供给者经济行为的成本;二是水源地生态供给者行为产生的效益。
(2)补偿方式为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两种形式。横向转移支付是由受益的下游地区直接向上游的保护地区进行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以激励地方政府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加大白荻沟水库水源地水生态保护,对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构筑县城10万人饮用水源安全屏障,促进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谱写人水和谐篇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尤为重要,下一步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多做探索和尝试,促使以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