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研究
2018-03-27从汝敏
从汝敏
安徽大学2016级公共管理研究生 安徽合肥 230601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公关研究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有政府工作人员及学者展开了对政府公关的研究。2003年我国政府对SARS事件的公关研究拉开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公关,政府在不断面临及解决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公关事件的基础上,开始了一条探索“服务型”政府的道路,及时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使公众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务信息。政府组织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社会上出现危机或重大事件时,政府组织势必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关注重点,政府的一言一行及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态度、措施等都将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后,看似频繁的危机事件的背后有着网络媒体的一份助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营方式的快速传播,使得各种信息及时被社会大众接收。基于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广泛的曝光度,政府在当下的发展时期,危机公关中的各种行为都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如何准确、有效地抓住公关机会点,探索危机公关更好的发展路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二、网络环境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政府公关带来机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可以进一步集中精力致力于市场培育,实现公共权力的本质,同时社会公众能够更广泛地接收信息。从公民的角度看,通过网络可以更大程度的了解在危机发生时,政府在做什么采取了何种态度,同时公民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尽可能的将更多的群众带入到与政府组织的交流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这对政府组织公关发展是个极大的机遇。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发展为政府公关带来的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及网络成本的降低,运用网络的群众越来越多也日趋复杂。当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与网络的结合中,媒体对新闻产生及发酵的反应速度加快,同时新闻中信息的复刻、传播速度等也都在大大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伴随着互联网的自由、隐秘性,危机带来的损失可能会加大。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问题分析
首先,政府危机公关透明度较低。我国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公关存在不透明状况,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谣言滋生,公信力下降。这种境况也会进一步加剧公共危机,形成更严重的破坏力。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中,迎合公众心态的言论会受到更多的追捧和关注。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来源越发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政府辟谣难度加大。其次,政府危机公关的监管机制缺乏。危机公关还缺乏一定的法律监督。在危机传播领域,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显现出了很多不利因素,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信息发布方面现行的法规,有的不适用当下的状况,有的不具有现实操作性,所以无法有效的监管网络。最后,政府公关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政府公关部门人员还习惯于传统的当官做老爷。我国政府少数官员没有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没有履行在政务公开发展中应该履行的责任,没有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完善路径
首先,要做到构建网上新闻发布制度,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接收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及时传递信息。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更好地进行危机处理,增强政府公信力。其次,要做到危机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在危机公关中善于利用网络,融入政府和网络设置的议程中,重视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最后,要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公关的积极性。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危机公关地处理面临着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因循守旧,只靠政府单一的力量,而应该引入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其中。在积极拉拢和培养非政府组织时,也要一定程度的下放相关的管理权,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