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2018-03-27沈忠娟
沈忠娟
大理市下关一中 云南大理 671000
我国在20世纪80年提出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即新课改。此次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我在六年的高中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亲身感受了这种变化,顺时代潮流不断成长,但改革同样存在着的问题与挑战。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简单剖析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学校对课改的目标和理念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分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使许多学校仍在大打高考分数的牌,不愿也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随意删减占用新课程的课时,更有的学校甚至把校本课开成了高考指导课或补习课。
评价体系没有得到变革。实施新课程教学需要构建有导向的机制和激励机制,但是目前高中教育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主要以书本知识为核心,采用纸笔考试,考察应试能力,轻视对综合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综合考查。因此,构建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还需要做大量的、探索性的改革工作。
(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课改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其教育教学理念、目标、方法对课改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观念认识不到位,对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感到茫然无措。观念认识不到位,导致了行动上执行不到位,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成为课改的一大畔脚石。
教师素质跟不上。目前,许多地方的教师队伍结构、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全面而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具备全新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评价学生方面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具体性。
二、对当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一)各部门加大对课改物力财力的投入
目前许多学校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范性高中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都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其他农村学校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二)建立课改教师的培训机制
课程改革的落实还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等“软件”的建设。教师培训工作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校长要担负起校本培训的主要责任,制订校本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培训内容上,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的培训列为重点内容。只有学校真正具有改革的动力,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三)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领导应重视新课程实施,要下大力气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管理与评价机制。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的多元化评价指标,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例如,如果需要用期中、期末考试作为评价依据之一,则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必须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对高考是教师三年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所以高考是否与新课程相适应,是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力度。
(四)教师的自我“改革”
课改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以高中生物为例,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由于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学科的真实。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足够的勇气来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