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效应及提升研究*

2018-03-27刘绍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期
关键词:会泽乌蒙山片区

刘绍吉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0 引言

乌蒙山特困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主要包括滇、黔、川等3省38个县市区,而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面积占乌蒙山会泽片区总面积的96%,贫困区域连片集中,脱贫难度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压力大。片区各级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和政治性问题看待,立足实际,实施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贫困群众利益链接到旅游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精准脱贫。旅游扶贫是指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禀赋的贫困地区,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并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群众参与就业。旅游扶贫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使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人口受益,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旅游扶贫的效应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旅游扶贫是指有利于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旅游,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和净利益[2]; 汪三贵等[3]提出片区的产业化扶贫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等; 李莉[4]提出立体旅游扶贫模式、构建社区参与系统; 蒋焕洲[5]指出旅游乘数效应和综合效应差要建立利于贫困人口收益机制; 阳国亮[6]指出贫困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更大,旅游扶贫的效果更显著。况学东[7]对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期刊网上旅游扶贫核心期刊论文分析后,发现近十几年来旅游扶贫相关研究主要从区域旅游扶贫经验、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战略模式、政府作用、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方面进行定性研究。前人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较好地反映了旅游扶贫的经验、政府作用、产业化扶贫、旅游扶贫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对贫困地区的效应,但在微观层面尤其是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方面还未涉及,文章试图从微观层面研究乌蒙山会泽片区依托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以期为其他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丰富和发展区域扶贫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乌蒙山会泽片区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东经103°03′~103°55′、北纬25°48′~27°04′之间,处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片区国土面积5 886km2,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5.7%,最高海拔4 017.3m、最低海拔695m,高低落差达3 322.3m,年平均气温12.7℃,降雨量778mm。片区辖23个乡(镇、街道)378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104.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43万人。受小江、金沙江、牛栏江等江河的深度切割,境内地形地貌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境内有乌蒙山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面积达627.68km2,岩溶面积达1 302.79km2。因受交通、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深度贫困人口分布在2 500m以上高寒冷凉山区,涉及19个乡(镇、街道)、96个行政村(贫困村58个),贫困户2.1万户7.05万人,占26.13%; 分布在干热河谷地区,涉及14个乡(镇、街道)、81个行政村(贫困村43个),贫困户1.1万户3.75万人,占13.94%。整体呈现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截止2016年底,会泽片区仍有14个贫困乡、17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6.1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8.93%,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扶贫的基础,脱贫是旅游业发展的目的[8]。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拥有古城会馆文物古建,而且拥有红色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景观,彰显出会泽旅游业的巨大魅力,为发展旅游扶贫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人文内涵和生态景观,为会泽片区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古城会馆文物古建资源

会泽古城是中国第121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会泽3 000余年铜业文化的历史沉淀。走进会泽古城,犹如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让人想到天南铜都的马帮、驿站。四合院青瓦木质古民居,让人想到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富足和安详; 庄重、古朴的会馆、庙宇,让人想到当年商贾云聚的繁华和辉煌。

会馆是会泽的一大特色,记载着会泽铜商文化兴盛时期的历史回音。明清时期,各省商会在会泽建盖会馆、寺庙、祠堂共计108座,现保存完好的还有36座,古民居民宅117处,称“会馆之都”。会泽会馆、庙宇规模宏大,建筑独特,集规划、建筑、风水、雕刻、绘画、园林为一体; 融儒学、道教、佛学于一体,堪称明清时期“古建筑博物馆”。尤其是江西、湖广、福建等八大会馆,各具建筑特色,各显工艺风骚,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文化瑰宝。

会泽文庙,位于金钟镇堂琅社区七组灵壁路南侧会泽一中校园内。建筑坐南朝北,分别由大成殿、崇对祠、魁星阁、东西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2万m2。其中大成殿是单檐歇山顶,系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 7开间,通面阔21.3m,进深13.8m,檐高8.5m,脊高10.6m。殿的侧檐、前檐两面置斗拱,形制为“七跳十五彩”。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系东川知府任俊舫首倡并捐资兴建。雍正、乾隆、咸丰年间曾作过重修、增建。会泽文庙古建筑群规模较高,工艺严谨,有较高的建筑品位,是研究会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高。

1.2 红色文化资源

走出会泽古城2km,穿过蔓海田畴,就是金钟镇水城村,水城因“扩红”出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1935年4月30日在罗炳辉团长和何长工政委、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进入会泽,为当地老百姓除暴安良,为吸引劳苦大众参军,红军在水城村的梨园召开了新兵整编大会,短短两天时间,群众踊跃报名,扩充红军战士达1 300余人,筹款10万银两,骡马上百匹,有效解决了红军长征途中人力、财力和运力短缺的困难。水城也成了我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扩红遗址所在地。毛泽东曾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丽诗句。水城因扩红人数和筹款金额最多而被载入史册,也成为乌蒙山红色文化的亮点。为牢记和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人,地方政府在主要扩红地点水城梨园,兴建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并将其建设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圣地。在红色文化教育区的扩红台及“乌蒙磅礴”群雕、“史迹陈列馆”是根据当地红军长征路过会泽的真实历史而建。其中“乌蒙磅礴”大型群雕长18m,宽6m,高12m,重达55万kg,是云南省体积和重量最大的雕塑,充分展示了会泽扩红的光辉史迹。通过发展会泽红色文化来保存完好的红色文化遗迹,纪念那段艰苦辉煌的岁月。从会泽大井镇到小江渡口,保持了当年红军路过时的原貌,特别是红军扩军整编后所走路线从水城梨园到小江渡口,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旧貌,回味那段艰苦的历史、感受苦难生活,为人们探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提供了最佳场地,是向人们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围绕乌蒙山会泽片区当年红军路过的原貌红色文化遗迹,融入原生态乡村旅游线路,形成多元素旅游产品体系。

1.3 自然生态景观

大海草山自然生态景观是国家4A级自然生态旅游区,平均海拔在3 300m以上,景区属温带高原旅游区,景区总面积1.33万hm2,由于三江十河的切割,海拔高差较大,自然生态景观较多,景色宜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风貌,形成原始、自然、朴实的亚高山草甸风光。依托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景观资源、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大海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为主体,带动周边村落休闲旅游的发展,群众围绕旅游景区提供游客所需的配套产品和服务,带动群众就业创收,进而促进沿线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区域性著名景点大海草山旅游区各类活动的链接,整合历史文化名镇娜姑镇、婀娜多姿的以礼河风景名胜区资源,打造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原生态山地风光旅游地,带动乡村休闲、康体、度假配套产业融合发展。

1.4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乌蒙山会泽片区属于国家级特困连片集中区域,由于山高、谷低、沟深、修条高速公路都是隧道接着高架桥,旅游各项基础设施薄弱, 2017年6月23日结束了会泽没有高速公路直通曲靖市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乌蒙山会泽片区都还未通铁路。乌蒙山会泽片区开通铁路专家曾进行过论证,经过会泽片区的铁路有南北走向的重庆—昆明铁路,东西走向的有威宁—攀枝花铁路。渝昆铁路会泽段正线建筑长度107.8km,正线设桥梁26座9 330m,隧道31座7.539万m,最长隧道为1.18万m的大山隧道,正线桥隧总长84.73km,隧道比重78.6%,共设5个车站,预算投资94.5亿元; 威攀铁路会泽段正线建筑长度94.5km,正线设桥梁28座8 080m,隧道31座5.93万m,最长隧道为8 100m的娜姑隧道,正线桥隧总长67.38km,桥隧比重71.3%; 共设6个车站,预算投资37.5亿元。由于整个片区山区占96%,在短短100 km多的铁路,就需要建造26座桥梁、31座隧道,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片区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主干公路高速化发展较快,外部连接交通网已初具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片区内主要景区通往主干道路交通的条件仍然较差,道路等级较低,特别是乡镇一级的道路通行条件更差,如通往国家4A级自然生态旅游区大海草山的道路都还是土路,通往雨碌大地缝旅游景区的道路还是弹石路,道路坑坑洼洼,山路崎岖,还没有做到完全通柏油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充分了解乌蒙山会泽片区的旅游发展状况,课题组实地调研时,采取现场访谈、发放问卷的方法。调研对象包括当地群众,政府部门公务员和乌蒙山会泽片区的游客,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74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7.45%。对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资源状况、旅游公司带动农户、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意愿、贫困人口受益等主题进行调研。

乌蒙山会泽片区历年游客人次、综合收入、人均消费根据会泽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通过表1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支出与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

表1 2006~2016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曲靖市主要旅游指标发展情况

年份片区人次(万)片区综合收入(万元)片区游客人均消费(元)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曲靖市游客人次(万)曲靖综合收入(亿元)200649 39345287 67128650919 4000200756 215483317 451468539 822 8000200863 927663356 341687561 527 6000200970 3343187397 741968641 637 3000201075 853564424 362643664 839 6487201191 376378457 343431689 741 0974201299 987763482 764420718 342 75942013118 32105000509 46567673943 96542014130 8123187540 847033762 745 34272015139 7137842575 167248784 546 70762016151 9148645624 787828805 947 8537 资源来源:历年游客人次、综合收入、人均消费根据会泽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曲靖市游客人次、综合收入根据历年曲靖市统计年鉴整理得

根据表1数据,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以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作为自变量(X),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散点图形。

(1)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通过调研数据表1,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以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作为自变量,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中输出的散点图如图1。

图1 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Y)和片区游客人均消费(X)之间的散点

从散点图形可以观察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近似呈线性相关关系,点近似分布在直线的附近,因而可以用线性模型来模拟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

输出的线性模型拟合优度系数结果如表2。

表2 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

模型RR方调整R方标准估计的误差10 964a0 9300 922698 801 注:a为预测变量,即(常量)、游客人均消费

模型R2为0.964,这表明,片区游客人均消费对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96.4%,而残差效应则占3.6%。也就是说,片区游客人均消费对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解释的比例达到96.4%,而其他因素(残差变量)所解释的比例近3.6%。可以建立模型。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模型,输出的结果如表3。

表3 线性模型输出系数

模型系数b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B准误差试用版tSig 1(常量)-6117 662954 676-6 4080 000游客人均消费22 5142 0590 96410 9330 000 注:b为因变量,即农民人均纯收入

通过表1数据计算,从2006~2016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人次占曲靖市游客人次平均水平的13.70%,乌蒙山会泽片区综合收入占曲靖市综合收入平均水平的17.95%。由于会泽片区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水平较低,加之经济基础差,旅游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使得贫困地区和人口获益有限。研究发现,乌蒙山会泽片区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综合收入占曲靖市比重不高。

3.2 结果分析

3.2.1 旅游扶贫正效应

之所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游客人均消费呈高度相关关系,是因为近年来,片区通往外界主干道出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提升,交通的便捷化使得周边居民到片区游玩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会泽古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后,使得会泽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感受会泽的历史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普及,不仅使得会泽片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游客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进一步拉动片区经济发展,片区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提高。

(1)旅游客源人数及综合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城市宣传力度,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1)。尤其是2013年会泽古城被国务院评为第121座历史文化名城,使得会泽古城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上升,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想来感受会泽曾经的辉煌,会泽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天南铜都”“钱王之乡”,是由于大量青铜通过驿站、长江运抵京城,可以想象在当时,会泽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明清时期,各省商会在会泽建盖会馆、寺庙、祠堂共计108座,会泽藏有开炉纪念币“嘉靖通宝”,铸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这是铸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随之而来当年客源人数增加了近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了27万元,之后会泽片区旅游业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平均每年增加10.26万人次,平均每年增长7.5%,客源人数占曲靖市游客人次的比率从2006年的9.68%提高到2016年的18.84%,呈现逐年增加; 综合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393 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1.01%,综合收入占曲靖市综合收入的比率从2006年的4.8%提高到2016年的31.06%,占比逐年增加。旅游发展给会泽片区贫困人口带来就业机会,带动商业经营迅速发展,从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反映了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客源及其综合收入总体较快增长,会泽片区客源人数占曲靖市客源人数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会泽片区综合收入占曲靖市综合收入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会泽片区娜姑镇白雾村加大旅游建设力度,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游客从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前来旅游。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白雾村周围的环境得到提高,提高了的环境使贫困人口受益,如村容村貌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交通设施得到改善、当地居民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医疗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2)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不断提高。随着地方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快速发展,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表1)。 2007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为317.45元,比2006年消费增加29.78元,增长率为9.38%; 2008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07年消费增加38.89元,增长率为10.9%; 2009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08年消费增加41.4元,增长率为10.4%; 2010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09年消费增加26.62元,增长率为6.27%; 2011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0年消费增加32.98元,增长率为7.2%; 2012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1年消费增加25.42元,增长率为5.26%; 2013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2年消费增加26.7元,增长率为5.24%; 2014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3年消费增加31.38元,增长率为5.8%; 2015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4年消费增加34.32元,增长率为5.97%; 2016年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比2015年消费增加49.62元,增长率为7.9%; 乌蒙山会泽片区游客人均消费从2006年的287.67元提高到2016年的624.78元,消费水平每年平均提高33.71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06%,游客消费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

3.2.2 旅游扶贫效应漏损

游客到会泽除了体验感受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魅力,还会品尝各具特色的美食,购买各种纯天然无公害食品,带动农民收入的经济效应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态势,但片区旅游人次与综合收入占曲靖市比重总体不高,反映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不是很高,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泽片区旅游存在漏损,这与高附加值旅游产业环节薄弱、群众参与度不高、致富产业弱有着紧密的关系。

(1)高附加值旅游产业环节薄弱。通过对大海乡、大桥乡、待补镇、娜姑镇境内开展乡村旅游有10多年历史以上的乡镇调查发现,娱乐、展演、康体休闲等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缺乏。旅游业吸纳大量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产业形态,在众多产业形态中,不同产业形态创造的利润不同,如者海镇海湖旅游度假区娱乐、展演、康体休闲等能带来比较高的利润,而食、住、行通常只能维持行业基本运行。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吃、住、行、游4项内容是旅游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固定,只要有旅游行为的发生,吃、住、行、游4项内容缺一不可,而购买和娱乐方面的消费,属于非基本消费,伸缩性很大,属于有弹性的环节,创造价值的空间很大,需要重点挖掘,以提高访客数、关注度及回头率。纵观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工作历程,无论是古城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还是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仅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形态上形成集聚,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却寥寥无几,需求弹性大的非基本消费购买和娱乐、历史文化展演、历史印记的再现演艺等高雅消费环节十分薄弱甚至缺失,大部分景区没有深度开发这方面的旅游消费,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深层次挖掘,而且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地方政府在旅游产品宣传推介方面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难以被人知晓,很难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群众参与度不高。旅游开发进程中当地农民参与程度,反映了旅游扶贫的带动程度。在乌蒙山会泽片区,贫困人口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能力以及信息吸纳、人力资本、发展机遇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和旅游开发不完善,贫困人口只能参与初级旅游经营活动。例如,者海镇海湖旅游度假区“政府+公司”旅游开发扶贫模式,公司基本垄断了当地的种(养)殖、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产品深加工、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色盆景、鲜果采摘、运动休闲、餐饮服务、儿童游乐、户外草坪婚礼等经营项目,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没有决策权,参与旅游经营管理的都是当地乡村治理精英眼中的能人,贫困群众没有机会参与管理,贫困人口的旅游利益并没有随着旅游公司的发展而发展,在调查时问及贫困群众关于海湖旅游开发公司对其收入影响,回答影响很小。贫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管理的机会少,他们的利益被边缘化,导致其对旅游开发活动产生不满。在会泽进行乡村旅游村寨访谈后发现,除白雾村、水城村、温泉村、小乌龙村外,其余村寨社区农户旅游经营的参与率都低于17%,待补镇野马村参与率仅0.02%。即使参与旅游经营的群众,也是从事摊贩、临时工、运输、清洁、搬运、门卫、保安等非技术性含量的体力劳动,他们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的利益过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果。旅游扶贫必须以贫困人口脱贫为宗旨,贫困人口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并获得收益。有的群众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没有技术,没能参与到旅游发展项目中,因而对于旅游扶贫的主动性很低,对发展旅游业无所谓,依旧是以农业种植以及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影响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也影响旅游扶贫的效果。

(3)致富产业弱。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产业弱是乌蒙山会泽片区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从调研到的情况看,具有一定开发实力基础的旅游扶贫企业缺乏,因为企业投资的资金较大,整合各类资源,前期需要进行各类旅游产品的酝酿和构思,经过高雅的文化打造,植入主题明确的旅游元素。由于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局限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不能基于现有资源基础进行深度提升开发,现有旅游扶贫企业都想做短、平、快的旅游,真正具有开发实力的企业,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望而止步。如大海草山风景区,主要依托其原始质朴的自然景观开发旅游资源,植入外来旅游元素较少,其本身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则需要若干年才能恢复现有的生态环境,不可以进行深度开发。会泽是传统的农业县,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绝大多数农民由于没有其他生存本领,只能局限在仅有的土地上,依靠土地维持基本的生存状态; 加之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在农业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普及农业科技。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决定会泽片区根本不适合现代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农民没有分享到农产品流通所带来的利益,产业链条处于农产品自我供给的状态。如大海乡鲁纳箐村玉兰玛卡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开拓一条集种植、养殖、生产、餐饮、旅游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玛卡,农民把可以加工的玛卡卖给合作社,把玛卡加工后的边脚废料、玛卡叶子用来养殖肉牛,农民一方面就近照顾老人和小孩,一方面利用空闲时间养殖肉牛,肉牛可以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餐饮、旅游,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带动农民增加收入。这种根据农民实际种植玛卡,就近获得玛卡加工原材料,帮助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养殖肉牛发展经济,农民赚钱虽然不多,但使农民认识到只要勤劳就有致富的希望。

4 结论与提升建议

4.1 结论

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带动农民收入的经济效应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态势,但由于片区区位劣势、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漏损比较严重,片区旅游人次与综合收入占曲靖市比重总体不高,反映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不是很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现有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步伐、依托旅游培育增收产业、提升群众参与度、加大宣传推介提高片区知名度,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康体养生、购物,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为此,要加大旅游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加,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4.2 建议

尽管片区游客人数和游客人均消费不断增加,带动农民收入的经济效应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态势,但片区旅游人次与综合收入占曲靖市比重总体不高,处于迅速上升的国内旅游热,为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使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得到更大的提升,提出建议:

4.2.1 加快现有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步伐

面对会泽精品旅游景区数量较少的实际,推进现有景区转型升级步伐。首先,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游客开展旅游活动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前提条件,这也是承载旅游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外部通达会泽古城、大海草山自然生态景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以礼河旅游度假区、会泽大地缝景区、会泽水城红军扩军旧址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娜姑镇白雾村的外部基础,拓宽外来客源到达会泽的交通方式和路线,缩短交通所耗费的时间; 提升以礼河旅游度假区、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大地缝景区、大海草山自然生态景区内部的步行道形象和品质,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品质,包括停车场、购物中心、游客中心。其次,整合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塑造精品旅游景区。把悠久的历史故事、铜业文化、会馆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与现代高雅的时尚元素融入,提升现有的旅游主题,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借鉴云南大理古城5A景区新模式,景区将古南诏国宾馆、文献楼、五华楼、苍山景区、洱海景区5个分散景点“打包”成功申报5A级景区。会泽县在发展旅游业时,可借鉴这种旅游资源整合方式抱团加快现有景区转型升级模式。

4.2.2 依托旅游培育增收产业

旅游扶贫开发的最终目的要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其载体要依靠增收产业。居于区域文化、旅游资源、饮食进行通盘设计,综合性开发,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文化开发为基础,在旅游扶贫开发的辐射下,对餐饮、住宿、购物、演艺、乡村怀旧等产业链进行紧密衔接,只要游客来,总能找到消费的项目,构建泛旅游产业聚集群,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链,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者海镇海湖旅游度假区集种养、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产品深加工、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色盆景、鲜果采摘、运动休闲、餐饮服务、儿童游乐、户外草坪婚礼等项目于一体,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才能积集人气,才能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海湖旅游度假公司发展这个项目时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这预示着未来旅游产业培育的方向,很有启发作用。当今现代化的快速节奏与城市化的喧闹生活催生了村落慢节奏怀旧情怀,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繁忙工作之余挥之不去的心理需求。在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开发建设中,要设立相关部门负责指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为其增收提供更加科学的建议和多种发展途径与机会。尽可能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和商业机会,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渠道和投资顾问,增强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科学性。当地农民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带动力强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食宿、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输、文化展演等,形成旅游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实现村落农户养禽、种植、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经营户与乡村旅游互利共赢,联动景区构筑休闲旅游,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4.2.3 提升群众参与度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限的,也是无穷的,要广泛发动群众,要依靠群众,不管是旅游扶贫,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动作用,又要动员群众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旅游扶贫过程中来,让群众深刻体会到自己才是扶贫的主要力量,而不是挣戴贫困帽,加大贫困农民参与力度,提高参与能力,在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旅游开发公司,要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提供机会,尽可能优先雇佣当地贫困人口,并对贫困人口进行参与旅游所需的相关培训,使贫困人口能够胜任工作职责。“在发展过程中应强调当地农民的适度参与,真正让农民在发展旅游中获益”[11]。旅游扶贫在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和提高扶贫经济效应的同时,要让贫困人口更多地分享到旅游开发的利益。使当地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乌蒙山会泽片区的旅游发展之中,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资源,在保持传统历史文化原汁原味的同时,深入地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展演业,提升历史文化品位,贫困群众与外来游客在文化碰撞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文化、思维和市场意识。这不仅增加旅游产品的本地化风味,而且扩大旅游相关产品的供给水平,提高当地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参与度,使当地农民从旅游扶贫开发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旅游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旅游目的地的门票收入,而在于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购物、娱乐等5个要素的开发为目的地带来的连锁经济效益。会泽片区应研究马铃薯,玛卡、当归中药材,百合种球和百合鲜切花卉,草莓、核桃、石榴以及虹鳟鱼等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经济的关系,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依托旅游商品带动当地加工业、制造业发展,通过小商品大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让每位来会泽片区的游客都能够品尝当地的美食,购买当地纯天然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集聚吸纳农民参与相关产业发展。

4.2.4 加大宣传推介,提高片区知名度

乌蒙山会泽片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品种繁多的美食文化资源,突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主题,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把这些优势资源通过精细策划与包装进行宣传推介。举办各类民俗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旅游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组团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等平台,精细组织,把精品资源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微电影等富有感染力的声像宣传材料传递出去,“实现线上、线下双重互动,扩大营销宣传范围”[12]。由于网络宣传的效率最高,视频动画声像传递信息资讯的速度最快,信息量最大,而且费用最低,所以,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宣传作用,开通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内容涉及查询系统、预定系统、天气预报、交通出行服务,提高旅游产品对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为会泽片区旅游资讯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化支持。整合旅游资源与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旅行社等部门的联动,在地铁、机场、火车站、城市交通要道设立景点交通引导标志牌,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在利用报纸、媒体、网络、手机等平台对乌蒙山会泽片区旅游宣传时,将宣传的焦点集中在能够吸引旅游眼球的景点及其产品上,用特色提升其吸引力。着力打造“古城历史文化体验类”“会馆名宅类”“斑铜工艺类”“休闲运动类”“自然生态类”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以品牌促进会泽片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吕君丽.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5): 91~94

[2] 周歆红. 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 2002, 17(1): 17~21

[3] 汪三贵, 张雁,杨龙,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问题研究——基于乌蒙山片区三省六县的调研.中州学刊, 2015(3): 68~72

[4] 李莉. 重庆旅游扶贫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3,(18): 49~50

[5] 蒋焕洲.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4, 27(1): 34~37

[6] 阳国亮. 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学术论坛, 2000,(6): 83~85

[7] 况学东. 我国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4): 61~65

[8] 邓小海, 曾亮,罗明义.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当代经济管理, 2014, 36(11): 56~59

[9] 袁卫, 庞皓,曾五一等.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28~264

[10]包军军, 严江平.基于村民感知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以龙湾村为例.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6): 278~283

[11]陈海彬.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220~225

[12]谭志蓉.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2): 231~236

猜你喜欢

会泽乌蒙山片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望山——奇美乌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