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瓷设计之得与失
2018-03-26王一钧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灿烂艺术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聪明的古人们点土成瓷,书写了绚丽的瓷文化,为世界瓷文化书写了灿烂的一笔。中华古瓷享誉世界,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成为世界各地的学者的研究对象,并成为陶瓷爱好者的珍宝。
清朝康、雍、乾瓷器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景德镇瓷业发展到鼎盛,是继宋代此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清代的陶瓷设计,在清代艺术设计中很有代表性,其设计的演变与衰落,在中国设计史上也算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如果单纯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说,清代瓷器产品的制作无疑是十分精湛的,甚至超过了明代的陶瓷制作水平。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陶瓷的特点是: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康熙装饰多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起尚奇巧,晚期重模仿(仿銅、仿漆、仿木等)。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朝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瓷器种类用以不同的绘画技法,清代瓷器造型式样丰富,顺治、康熙时以陶瓷的古拙浑厚为主;雍正时期陶瓷以秀巧清丽为美;乾隆时瓷器造型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造型整体呈现出稚拙笨重之感。分别来说:①嘉庆前阶瓷器的风格仍受乾隆时期风格的影响,但从整体看,已远不如乾隆盛世。当时的粉彩和青花器以珊瑚红粉彩和描金器等较为突出。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瓜皮绿、豆青、云霞釉和石绿等都有一定的数量。仿哥、官、钧窑及茶叶末的品种也在继续生产。此时,鼻烟开始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瓷制鼻烟壶主要以粉彩为主,同时,青花和白釉搂雕的鼻烟壶也不在少数。在瓷器图案纹样上,更为盛行名胜山水图,人物中仕女的形像,较以前更带有清代的装饰特征。 ②道光朝的青花和颜色釉制作,都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已经大不如从前,产品中以莲花纹样为主的盘碗较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款和“囗竹主人”款的粉彩、霁蓝描金和抹红描金器则较为精致。此外,有陈国治所制的黄釉仿象牙器,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③清代瓷器是历史生产的巅峰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瓷窑专供烧制宫廷御用的瓷器,工艺高潮精湛,种类丰富釉色绚丽,制作亦愈见精辟。御窑烧造的瓷器质地细腻,釉彩丰莹晶润,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还是粉彩等都享负盛名。其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是此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主流产品,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收藏性。
清代瓷器丰富了釉上彩绘的装饰技法,这是清代最主要的制瓷成就。但是乾隆以后的瓷器设计不惜工本,追求奇巧,流行模仿他物的做法。这种用瓷器来模仿其他材料的方法,只能算上是一种特技工巧,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在瓷器的创作中,应当充分运用和发挥某一种工艺材料本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能代替的。最好的创作,并不是模仿。用低级的物质材料模拟高级物质材料外观尤可称其为巧,但用高级的物质材料模拟低级物质材料的外观,那只能称之为拙。
纵观清代的工艺美术,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部分人因这时期制瓷技艺高超,釉色造型丰富多彩,是封建时期制瓷的高峰而赞美;另一部分则认为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装饰繁琐堆砌,格调品味流于庸俗和匠气而贬低。纵观来看,清代瓷器在艺术上缺乏高雅的审美情趣,工艺虽然做到了精绝,但不能得到美的陶冶,缺乏美学境界。但清代瓷器在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能充分利用发挥各种材料的性能,使得一切材料尽可能为我所用。但清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一些瓷器在装饰纹样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生搬硬套,全盘接受。
总体来说,清代瓷器设计的失误体现在三个方面:1、景德镇官窑虽然是制瓷最高水平的代表,但在整体的造型和纹样的设计上严重脱离实用生活。2、瓷器造型的设计盲目的追求仿古复古和玩弄技巧而缺乏创新性。3、清代瓷器装饰设计装饰繁琐导致审美格调俗气平庸。清代官窑的瓷器设计,显然是失多于得,它没有把艺术设计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去开创艺术设计的新领域,而是津津乐道于展现手工技艺的“鬼斧神工”,使艺术设计变成了脱离生活,脱离实用的“特种手工艺”,变成了满足上层贵族手中的“玩物”。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产生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为不同对象服务。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揉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各种不同的品种,流传至今,在当今工艺美术研究工作中,如何使得前者得到进一步发扬,如何使后者进行改造和转化,这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去粗存精,认真探索。
参考文献:
[1]《收藏鉴定》赵汝珍著;《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
作者简介:王一钧(1995.12.10),女,籍贯(山东省威海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职位:研究生,学历(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