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2018-03-26汤森涌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圆梦立德爱心

汤森涌

为何要“立德”,因为“德者,本也。”无论任何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心立命的根本,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支柱。为何要“立教”,因为“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为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家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或是如火如荼的微博,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人类道德滑坡何其严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实在让我们担忧。在这个可以说让国人痛心的时刻,党和国家一而再在而三地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任重而道远。我真心希望“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不只是一句口号地空喊,而应是一种精神的输入,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智慧的实践。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欲“立德树人”,则先要立己德,方能树诸人

“立德树人”多么响亮的口号。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身教就一定要先立己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的课程。所以教师首先就要明理做人,而后才能以德养人,以理服人。

首先教师一定要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他告诉我们要博爱,爱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应该必备的,有了爱心,其它的很多美德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就会爱长辈,表现出孝顺和责任;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会爱周围的人,表现出尊重与诚信;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会爱护幼小,表现出耐心和宽容;一位有爱心的人,他会爱一切动物甚至一草一木,表现出善良与温和。更何况是一个教师,当她具备爱心时,她自然会用真心去关怀、照顾学生。在学生无助的时候,伸出关爱之手;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指明正确方向;在学生成功之后,默默祝福;对于学生的错误,他总是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最大的宽容。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博爱的老师透过自己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影响和启迪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这种爱奉献给他人,传递出去,也同样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样的老师才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教师一定要是一个有感恩心的人。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怀着感恩之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 都是美,到处是和谐与温馨。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少了歧视,能平等地看待一切。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不会抱怨,能积极面对逆境。那么一个拥有感恩心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她给予孩子们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她的心是真诚的,她的品质是善良的,道德是高尚的。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二、欲“立教圆梦”,则先要立教法,方能圆梦想

“立教圆梦”,多么美丽的梦想。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怎样进行德育呢?俗话说“三岁看老”说明早期经历影响人的一生。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人生的方向。现代很多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的,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探索掌握各种正确的教法,给予孩子们最有效的教育,不能错过良好的时机。

首先,抓住记忆的关键期,诵读经典,播撒净化心灵的道德种子。诵读经典就是熟读“最有价值的书”,这样可以直探人性本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是自0岁开始,1至3岁显著发展,3到6岁进展迅速,6至13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所以背诵经典是一种可以终身去消化、理解和受益的文化准备。我国有着优秀而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比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们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有些人鄙视背诵,认为那是“死背”,其实背诵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就好像一个小孩,该爬时就爬,你把他拽起来跑那就是揠苗助长,不合乎其生长规律。其实反复诵读是孩子们的自然喜好,我们完全可以饶有趣味地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把诵读变成一种快乐的游戏。研究表明,孩子快乐诵读时,脑波将从B波转化至a波,并能在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和记忆力。这让我们惊讶,一个看似“机械”的诵读竟然有这么大神奇的力量。这种诵读的教学,是透过古代圣贤的话来浸染,熏陶孩子们的心,使孩子们的内省能力增强,这时他们的心将更自在,更宽广。所以从小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撒一颗道德的种子,是多么重要。

其次,抓住幼儿超强的模仿能力,言传身教,自然习得良好的道德。言传身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是天生的模仿专家,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但是模仿能产生好的效果,也可以产生坏的效果。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以身作则,言行堪为孩子表率。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有德行的人,我们就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德行展现在孩子的面前,给他们一个高尚的模仿环境。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会习得良好的道德。

最后,抓住习惯形成的特点,反复练习,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里的反复练习是指多次重复某个良好的行为举止,使之成为习惯。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模式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们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有计划地塑造好习惯。让在孩子一日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学习应有的文明的行为。反复练习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从而让孩子受益终身。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德育是最坚固的基石,教师是最有力的杠杆,教法是最关键的平衡点。当我们浑身散发着人格的魅力,找到施教的关键点时,我们“树人,圆梦”还会遥远吗?

猜你喜欢

圆梦立德爱心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从政敬业
致敬半边天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爱心树(下)
爱心
圆规小姐圆梦记
爱心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