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3-26潘越

魅力中国 2018年2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初中

潘越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兴趣不足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研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能以此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促进教学成效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很好地树立学生的优秀人格,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有着很大益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要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阶段,有的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情况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仍在运用先讲后问的方法,片面地围绕教材知识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属于灌输式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而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有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且知识内容显得死板、乏味,难以深入把握其中的内涵。由于受到此类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老套路”习以为常,很难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起兴趣,因此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又是初中生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内容,虽然其所占分值不多,但学生始终需要强迫自己进行学习。在学习兴致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这样自然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愿接触这一课程。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便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对付应试教育上,从而忽略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妥善整合

要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则教师就应当先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妥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新的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为初中政治教师提供了不少新颖的教学材料,教师若能对其进行科學整合与利用,就能让教材资源更加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理特征。比如讲到《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直接整合成四个小点,即目标、行动、荣誉感和凝聚力,进而构建出“在集体中成长”这一框架,同时综合考虑班级内部相互磨合的现实情况,鼓励学生为建设先进的班集体而出谋划策,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本堂课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资源是生动而鲜活的,且情境设计显得十分立体,学生能在课堂上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培养创新意识。此外,教师把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相互竞争的方式相结合,确保每一组成员都有机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并且创新能力也可得到增强。通过该方式的运用,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借鉴,进而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工作,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协助学生重设创新思维,这样方可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先构建出一个特殊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放在其中进行思考,想想若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该怎么去处理。采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坐等教师来为自己讲解。比如,学习《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时,学生会面临“如何调控情绪”这一难点。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情绪小门诊”活动,在课前预先准备几个有关负面情绪的案例,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代表一个心理诊所。之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编排,展开活动探究,再让每个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将自己的探讨成果与他人共享。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点拨,找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发掘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组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并运用高效的教学模式,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此,教师可从组织系统化教学活动着手,比如采用“卓越课堂”教学模式或是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与听觉体验,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让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点有更切实的把握。比如,在讲到《亲情之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重点划分出来,再分别进行举例,向学生展示有关温馨家庭的图片或视频,其内容可以是关于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也可以是讲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等。这样的方式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可以将亲情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相关知识点。而采用“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最后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图片或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鼓励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看待问题,说出一些新的想法。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且思维活跃性也将有所提高。

结束语:

作为初中教师,不单单是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看学生是否能健康、顺利地成长。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教学时,一定要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妥善整合,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组织学生参加系统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卢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44-45

[2]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92+94

[3]马龙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26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初中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