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26王志博
王志博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应是主战场,农民应是主力军。本文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地盘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应是主战场、农民应是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狠抓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从农村入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生态化。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原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存在着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协调发展意识薄弱、农民生态保护能力不强,生态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落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缺位、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缺乏等许多问题
一是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普及程度低,经济条件差,导致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环境意识薄弱。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不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性认知不够。除此之外,受传统价值观念,例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处事方式的制约,农村地区很难形成环境维权组织,且那些通过污染环境来获利的农村领导人员对于这些污染行为大多不会正面对待。这些种种原因都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
二是滥采乱挖不断。
由于长期过度砍伐、滥采、乱挖、违背科学的不合理矿产开采及建设工厂等原因,农村山林、土地趋向荒化,影响了农村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化肥、农药过量和使用不当以及化肥、农药本身结构造成的污染,正在成为农业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业生产环境的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
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受污染的水资源培养出来了受污染的粮食、蔬菜、鱼虾等,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土壤、水的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和鱼虾等水产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四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主要分为方面:一是农村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不适应形势需要;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三是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力量薄弱;四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及制度的不健全。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想法
有了美丽乡村,农民才有美好未来。
“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設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科学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为新时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有抓手。
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思路,扎实推进四大生态工程:一是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对新建住房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饮用水卫生达标,道路硬化亮化。二是推进“生态环境”工程。采取“户分拣、村收集、村或镇或县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模式,整治乡村生活垃圾;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设施技术,整治乡村生活污水;实行人的住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配套发酵净化工程,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三是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各地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将传统农耕逐步提升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发展乡村低耗低排工业。四是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是挖掘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特色文化村;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二要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