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习
2018-03-26张飞吉
张飞吉
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花费较少时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谨性、概括性等特点,一些学生虽然在数学的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知道机械学习,不会融会贯通,造成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通常和学习效率不高有关系,即在学习中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学习同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相比,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目的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是区别学习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那么就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就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率。
科学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必定要遵循相应的规律。例如数学学习应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符合学习活动本身应遵循的循序渐进规律等。
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习获得成功后,会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成功感,从而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学生要实现有效学习,从自身原因及外部因素考虑,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思想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愿望和对学习的需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探索新知识的行为倾向,没有好奇心及兴趣,新的学习仍然不能有效进行。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既是统一的,又是互相影响的,学习动机直接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学生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
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班级和课堂环境等。而对在校学生而言,与其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是课堂教学环境,如课堂上教師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外,课堂上要重视师生间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中是否体现了学生学习及发展的差异性,对学习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突出备课重点。
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由“关注知识学习”向“关注学生发展”转变,由“重视传授知识”向“重视学生活动”转变。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创新意识,要比单纯接受一些学科知识更有意义。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只关注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同时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避免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效果形成“两张皮”。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生的现状,预设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心理准备情况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确定难度要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参与的有效性。
从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中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关注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及方法、培养兴趣及创新意识等成为焦点。课堂改革重点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学生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怀有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在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这些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及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让其终身受益,事实上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但不能由此就认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关键是看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是否进行了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记忆层次、理解层次、探究创新层次,听讲是一种较被动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有时就不自觉地只采用了听讲的学习方式,把该积极思考的知识内容变成了记忆层面的工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一种认知冲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思考、合作沟通、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显著区别就是:加强了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数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实践性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例如,学习“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认为不等式解法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应掌握哪些重要解法?能举几个例子和同学交流吗?这个不等式还有别的解法吗?和同学交流一下本节课在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做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获得启发,同时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的行为,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数学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