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平大铜器”概况及其保护与发展

2018-03-26黄广平

魅力中国 2018年3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黄广平

摘要:本文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西平大铜器”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功能、艺术特征、传承、弘扬、思考与展望等方面深刻的论述了“西平大铜器”的保护方法与发展方向。在工作中具有现实的操作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铜器;保护;发展

汰劣留良,创造建树,是人类生存活动最基本的实践特征,也是人类进化最具指向意义的标志。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在艰辛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艰辛地创造着精神财富。其相沿传承,发扬光大,成为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西平大铜器就是这艺术苑林中的奇葩。

一、大铜器的历史沿革

西平大铜器是一种风格独特、传承久远的民族民间闹年打击乐。属隋唐燕乐遗音,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书·音乐志下》、《通典一四四乐四》、《旧唐书》等均有记载:铙钹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大者谓之铙,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隋唐燕乐、法曲及隋炀帝所定九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康国、安国诸乐皆用有铜钹。明代戏曲理论家王冀德曾说:“古之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提到“吴歈、蔡讴奏大吕些”而“西平,蔡之下邑”(《重修汝宁府志·艺文篇》)。西平清《康熙志·风俗篇》记载:“天旱辄聚,乡人鸣金击鼓,辇致神像,附其人名曰捉马”。西平《民国县志·风俗篇》记载,西平大铜器“古已有之”, “各乡农人每值新年过后,元宵节日即结队提灯鸣锣击鼓,赴附近各村镇,任意玩耍……这种风俗沿袭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西平大铜器的繁荣期,并形成了三大活动中心:即县城、县城西南50多里的杨庄乡仪封镇和县城西北40里的权寨镇小店村,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至元宵节达到高潮。五十年代为繁荣发展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因极左思想的影响,西平大铜器班队日渐减少。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西平大铜器才逐步复苏。1978年以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铜器班队日益兴盛活跃,每年春节期间进城班队多达一百二十个以上。特别是从1991年开始,每年正月十六原西平县文化局在县城东关广场举办民间大铜器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此项活动极大的促进了西平大铜器的发展与繁荣。

1998年和2004年,西平权寨镇、杨庄乡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表彰命名为“民间大铜器艺术之乡”。 2006年7月,西平杨庄乡仪封镇民间大铜器老艺人赵尊奎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2月,西平大铜器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艺术特征及功能

西平大铜器是典型的民间打击乐,主要乐器为用响铜制作的大铙、大镲(俗称钹),演奏时配以大鼓等。

大铜器音韵铿锵,气势恢宏,威武激昂,振奋情怀,它曲牌众多,目前已知的约有180首,现已收集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平卷》的有149首,大部分为传承曲牌。其曲牌多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表现内容,如《抬花轿》、《猪八戒背媳妇》等,具有粗犷豪放,幽默诙谐,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大铜器是集民间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灵活多样,既能为民间舞蹈表演时伴奏,又能单独演奏。演奏中既可配以各种舞蹈动作,又能在击打节奏中变换各种队列。其演奏技巧丰富多姿,有撂铙、撂镲、传铙、传镲(分为单传和双传),闷铙、闷镲、翻铙、旋铙、对击(分为单击和双击)等,很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大铜器指挥语言独特,形象生动,指挥者根据曲牌内容变幻不同的指挥语言,时而前后奔走,时而左右翻滚,时而上下腾跃,时而原地旋转。立、蹲、扭、蹦、以洋溢的激情调动演奏者的情绪,引人入胜。

大铜器主要用于闹年、兼及拜会、贺寿、镇宅、祈福等,现在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各类宣传性演出活动。大铜器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史、乐器史、民族迁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同时对研究民俗学、社会学、民间舞蹈学等都有较珍贵的参考价值。

三、在传承中弘扬

2004年,原西平县文化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局党组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把如何传承和弘扬民间大铜器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每年春节期间的“大铜器比赛”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势。民间大铜器要发展要光大,仅靠每年春节期间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乡村的大铜器队员大都因春种秋收,外出打工等原因,临时集中一次大型活动比较困难。2007年11月,在举行“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冶铁铸剑文化研究基地”的授牌庆典时,遭遇了民间大铜器表演队集结行动异常困难的窘况。当时乡村的大铜器表演队员大都在广州等地打工,不仅联络集结困难,且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这更使局党组认识到尽快组建一支调遣便利,行动自如的大铜器表演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是基于这种顾后瞻前的思考,局党组分析形势,理清思路,一方面认真考虑如何组建大铜器表演团队。2008年2月27日,文化局党组正式印发了“关于成立西平县文化局大铜器表演队的通知”(西文字[2008]19号文件),这标志着西平县有史以来打破常规建制,整合文化资源的第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诞生。表演队由56名队员组成,除党组书记作为全面调度协调外,其他成员和各二级机构全部干部职工全部担当队员,在组织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同年3月,文化局大铜器表演队正式投入排练,先后采取了半日制和全日制相结合,室外开放训练和室内封闭训练相结合等灵活机动的办法。先期聘请了乡镇大铜器队有经验的指挥和队员当教练,从背曲谱,到打节奏,强化体能训练;从体味大铜器的演奏特色,到理解大铜器的艺术内涵……。同时组建了艺术策划组,根据民间传统打法,结合表现特点编排了一套融汇12个曲牌的演奏曲目,这些的演奏曲目刚柔相济,缓急相间。曲目集中地展示了民间大铜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搞调研,准备相关资料,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2008年10月25日,西平县大铜器表演队参加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暨东西合作贸易投资洽谈会”开幕和中央电视台三套“激情广场”的演出。同年在苏州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农民艺术汇演中荣获最高奖“金穗奖” 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四、思考与展望

西平大铜器与目前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陕西威风锣鼓、山西安塞腰鼓和河南开封盘鼓相比,都有气势恢宏,声韵激扬的特点,但西平大铜器更有其独特的风格。以上几种艺术表演所使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以鼓为主,而西平大铜器是以响铜制作的铙、镲为主,这在声韵上更激越响亮,更具空间穿透力;在气势上更雄浑粗犷,更具精神震撼力。另外,在表演内容上,西平大铜器的不少曲目都有故事情节,或演绎神话传说,或彰显民俗风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弘扬民间大铜器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大铜器演奏技巧和表演内容要注重在继承中有创新,既要蕴涵浓郁的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又要融汇鲜明的时代特色,创编展现出更多更新更美的曲目。

在管理运行机制上,西平大铜器表演队突破了民间文艺团体普遍受制于村寨户组散兵游勇式管理状态的瓶颈。全体队员都在一个系统工作,岗位相对稳定,便于指挥调遣,即便个别队员因特殊情况缺位,也可临时内部适当调整,从而保证了演出队伍的整齐划一,召之既来,来之能战。

在西平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中,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策划把民间大铜器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品牌来打造,集中突破。着手筹备成立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协会,发掘整合全县大铜器资源,统一曲牌、统一编队、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而组织成立西平大铜器发展有限公司。面向全国承接一切活动的演出活动。同时,建立“西平大铜器”网站,印制发送西平大铜器宣传彩册,向社会广泛宣传推介西平大铜器,使大铜器在产业化运作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锵锵大韵动天地,艺术瑰宝贯古今。历史赋予了新一代文化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自觉行动,勇于担当,奋发开创,让西平大铜器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