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集中模式下专业化核算探索
2018-03-26张静
张静
【摘要】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是集团企业的发展趋势,针对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报账标准不统一、流程拉长、效率降低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财务集中模式下的专业化核算的具体建设思路和管理手段,旨在促进企业财务精细管理及业务财务融合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助力企业发展。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集中 专业化核算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集中成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会计集中核算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500强有80%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太平洋保险、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都已实行财务集中。本文将探讨在财务集中模式下实行专业化核算的思路和方法。
二、背景和目的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企业,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能全部上划至集团,集团财务部负责全部财务管理工作,其下设的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全部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集团的下属单位只设报账会计负责办理日常管理及零星资金收支事务。这种模式下,核算中心能够对全集团的所有业务从会计核算层面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促进会计核算在全集团层面内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从而促进集团下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并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但在实施财务集中时,如果只是将原下属单位的报账工作简单上收至集团处理,将会使审批流程和单据传递流程较集中核算之前更长,报账效率会有所降低;原下属单位在报账核算方面的特殊规范、报账标准、会计理解及原有流程的不统一将成为集中核算的阻力,无法凸显财务核算规范统一的优势。
本文探索通过分专业核算的方式促进财务集中模式下报账与核算的规范化、统一化,提升报账及核算的效率;促进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工作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三、专业核算的内涵和举措
专业化核算即在集团集中核算模式下,通过建立全集团各专业费用的统一核算标准,对集团下属单位的各项费用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对通信行业企业的费用可划分为主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三个大类,再按业务类型细分为明细的门类,统筹核算工作量,对核算中心人员工作量进行调配,使全集团所有下属单位的同一个“业务小类”由核算中心的同一个核算会计进行核算,实现费用核算的专业化。
为保证核算流程顺畅、分工合理、效率提高,核算中心应统筹安排好政策标准建立、人员分工、流程固化、系统功能调整优化、质量管理评估等工作。
(一)建立统一的专业化核算标准
专业化核算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和判断标准,需要从报账标准、核算操作、咨询服务、业务理解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统一标准,需要从财务会计和业务报账人员层面考虑核算标准的固化。
一是建立面向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办法和核算手册:以国家各项会计政策、企业会计准则、集团单位的各类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要求等为基础,按照企业具体会计核算的要求,并基于各费用科目的具体核算内涵,规范各个具体的会计科目在日常审核过程中的审核要点、注意事项、审核标准、各个费用科目的列账规范、财务系统操作等标准,使下属单位的初审会计和核算中心复审会计在审核报账资料和核算操作有统一的政策依据和判断标准。
二是建立面向业务用户的报账手册: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结合企业具体业务用户的报账习惯与需求,并收集整理日常工作中的各类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组织核算会计与业务人员共同讨论与研究,提出统一的解决方案,整合报账标准。在此基础上从具体业务场景出发,以业务视角规范各项业务的报账方法及流程,提示各业务报账的填写要点、注意事项、报账标准、附件要求等,围绕着专业化核算的工作模式,搭建对业务前端的支撑、辅助服务体系,实现外部用户(业务部门及供应商)服务感知的显著提升知的同时,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嵌入到业务前端。
(二)核算人员专业分工和工作量均衡分配
专业核算需要对所有报账单据根据业务类型对应核算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统筹和调配。例如通信企业可根据主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三个费用业务类别,将核算中心核算人员分为网络组、市场组、综合组三个专业小组。报账单根据业务实质分配到对应专业小组的核算会计,做到全集团的所有下属公司的同一个“业务小类”由核算中心的同一个核算会计进行核算,从审核标准、入账科目、报账单附件等基础工作上真正做到成本核算的统一化和专业化。
每个核算会计的工作量根据具体业务类型的工作量耗时统筹分配。先按照专业核算分工后核算岗位所划分的单据类型,计算月平均单据数量×每类单据平均每单审核处理时间(通过多名会计实际操作耗时平均值测算)=专业核算岗位总工作耗时(基本工作量)。通过系统实现按工作量自动调剂分配单据,确保核算工作负荷均衡性。
专业化核算分工方案可参看下图(以通信行业企业为例):
(三)报账资料电子化,调整优化报账流程
财务集中后由于所有的报账核算工作由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中心承担,其下属单位的报账单据需要传递到核算中心进行处理。但由于原始凭证单据一般比较庞杂,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其下属单位地域分布较为分散,路途遥远,通过物流方式寄送原始单据将会拖长报账审核流程的时间,影响报账效率。基于缩短报账流程提高报账效率的考虑以及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趋势,可考虑建设电子影印系统,在集团下属单位报账时将所有纸质报账资料进行扫描,而后以电子影像方式实现报账单据的传递及审核。会计核算中心通过报账单的电子影像对报账单据进行审核,付款流程的各层级审批会签也可以通过电子流形式实现,这将节省纸质报账单据流转的时间,缩短报账流程,从而极大的提高报账效率。
这种管理方式下,需要改变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整理归档会计原始资料变为由集团下属单位进行会计档案归档。所以对于下属单位来说,需要及时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备会计档案归档场所,对会计档案进行妥善保管。而由下属单位单独进行档案管理,也更有利于后期对于下屬单位属地的各种会计检查、审计等对会计档案的使用。
(四)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专业核算质量
为保证会计专业核算的质量,应搭建相应的专业核算质量会计管理体系,明确各个专业核算的具体质量标准、检测标准、评估标准,通过对各核算会计的工作进行对标检查,定期评估,作为对核算会计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的依据,从而形成闭环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和提高会计专业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会计核算中心的质量控制体系应从操作规范、检查控制、管理评价三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操作规范方面,应基于具体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整合已有制度规范,梳理核算全流程的操作要点,明确操作标准,建立“易操作、易掌握、易传播”的岗位质量手册,提高信息输入和处理的质量。
二是检查控制方面,应强化报表科目余额的监控,对核算的全流程进行审核与检查,对程序与结果进行双重监督,识别并规避核算操作的风险,丰富检查手段,创建体系化的不同层次的控制机制,以促进核算质量要求的全面落实。
三是管理评价方面,应建立财务核算的质量衡量标杆,核算质量的评价指标要分层级,从多维度进行评价,协同业绩和绩效评价,推动团队成员的协同配合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促进核算工作的质量持续改进与优化。
财务集中模式下进行专业核算分工,通过对同类业务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够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管控要求直接嵌入至业务流程前端,实现会计核算审核工作的前置和一定程度上的财务事前控制,可以为企业的业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分析支撑。通过专业化核算工作可以实现财务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且在此过程中核算人员对同类业务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能从财务层面更好的规范和指导业务操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向业务前端推进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钟新桥,刘荣英,杨洛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心合.论公司财务的性质与职能.财务研究,2016(1).
[3]寇武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6(12).
[4]刘娟,密斯雨.浅议财务共享模式下应付账款管理体系的构建.财务与会计,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