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易斯·厄德里克《四灵魂》的空间书写

2018-03-26景进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

景进红

摘 要: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享誉众多的女作家。作为印第安裔美国人,厄德里克不仅关注其种族问题,而且在其文本创作中致力于还原印第安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四灵魂》深入地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讨厄德里克在文本中是如何构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进而反映出印第安裔美国人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是如何面对生存困境以及如何为自身种族的生存空间而努力的。

关键词:《四灵魂》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文化空间

路易斯·厄德里克(1954- )是美国当代历史上公认的最多产、最有成就、创造力最为旺盛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本土文艺复兴运动第二次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1]30。《四灵魂》发表于2004年,是时隔16年之后厄德里克对齐佩瓦四部曲之一《痕迹》的续写。该小说一经发表,便获得多个知名杂志社的争先报道,如《纽约时报》《迈阿密先驱报》《图书馆杂志》等杂志都对此书评价颇高。厄德里克的小说因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使其可与威廉·福克纳作品中典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相提并论,不仅如此,厄德里克的艺术造诣更被评论家称誉为堪与福克纳与之媲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四灵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人物形象与文化研究这三个方面,鲜有论文从空间理论的视阈来研究这部作品。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作为解读工具,通过对厄德里克的小说《四灵魂》的文本细读,具体分析作品中存在的空间问题,探讨这部作品中厄德里克是如何构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以及印第安人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生存空间的。

一、聚焦城市与乡村的物理空间

城市与乡村作为《四灵魂》这部小说中两个最为典型的物理空间,二者皆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城市作为美国白人的主要居住地,这里的街道、建筑与乡村的自然风景迥然不同,都市的整体布局与构造和乡村的传统建筑十分迥异。于城市中,随处可见白色的墙壁、干净整洁的街道,现代交通工具的轰鸣声,高耸林立的建筑与修剪的平平整整的草坪,各种石墙、砖房以及精雕细琢的木制花纹门廊,这些都无一不在展现着城市中到处充斥着工业化的现代文明,彰显了城市处于一种文明、秩序的政治体制空间之中。

反观乡村,传统的木式建筑全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印第安人就地取材式的生活方式充分说明了其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美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彻底打破了印第安人安逸的生活,使得他们被迫背井离乡,驱赶至保留地。更甚的是,印第安人一直以来的传统习俗与生活习惯被强制性地打破,他们由之前自由的游牧生活变成如今毫无经验的农耕生活。回顾以往,保留地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印第安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大自然的这种包容性造就了印第安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秉性,他们在乡村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样的乡村物理空间充满了自由、和谐与静谧的气氛,印第安部落过着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可是,这种宁静的生活却被美国政府所打破。为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颁布并推行野蛮的道斯土地分配法案。其法案的目的是“通过保留地土地的重新分配,以同化印第安人”[2]49,这种做法严重地置印第安人的生死于不顾,变本加厉地继续在其居住的保留地掠夺其自然资源,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印第安人地缘上物理空间与自然资源的减少,势必造成其空间权力的丧失。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3]13-14。因此,空间是权力运作的容器这样的观点便应运而生。城市空间象征着美国白人在当时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掌握着这个地域空间的权力与话语权,其身份与社会地位远远高于生活于乡村的印第安人,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强势入侵使得印第安人毫无招架之力,即使反抗也是收效甚微。城市中房屋与建筑的建造,无一不是建立在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基础之上。《四灵魂》中毛瑟在城市中的房子,其建造与装修均是建立在赤裸裸的掠夺印第安人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这样的事例仅仅是美国白人野蛮掠夺印第安人资源的一个,其种种的掠夺行径势必造成美国白人物理空间活动范围的扩张,乡村物理空间的缩减。保留地上物理空间活动范围的锐减也势必造成印第安裔美国人生存空间的减少。但是物理空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甚至是群体的“心理的活动表现,影响心理空间的发展”[4]391;同样的,个人或是群体的“心理空间将会影响其所处的物理空间的行为表现”[4]392。

二、展现个体与族群的心理空间

弗勒作为印第安人,她的复仇之路必然带着强烈的动机性与目的性。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势必造成一部分人心理空间发生变化,而弗勒的心理空间转变就是其中被同化与异化的结果。在《四灵魂》中,弗勒的心理空间经历了压抑、异化与重建的三个转变过程。入城之前,她于一棵树下埋葬了与种族相关的其他物品,因为她深知此次复仇之路绝不是那么轻松,她是考虑许久才下定决心暂时抛下自己种族的一切,取母亲之名“四灵魂”,希望这个名字能给予她以精神力量,为了自己族群的未来而坚持走向敌人虎穴的道路。她的心里在此时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复仇,拿回属于自己种族的土地。在初入约翰·毛瑟家做洗衣女工之后,弗勒以这样的社会身份掩护自己,在保证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同时,她一直潜伏着,观察着家里的一切动静,摸熟每个人夜晚的睡态与习惯,当然毛瑟是重点观察对象,因为毛瑟就是拿走了弗勒种族土地的人。此时她的内心一直压抑着自己,寻求机会报仇。

但是,在下定决心杀死毛瑟那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二人由敌人成为夫妻,甚至弗勒还为毛瑟生了孩子。在这期间,周围物理空间环境的变化,使得弗勒已经被这个奢侈迷乱的富贵生活所迷惑,她的内心已經发生了异化,由之前强烈的复仇欲望到意志力的慢慢消磨。这段期间她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承受着煎熬,一方面是种族的使命,一方面是亲情。她一直处于这种情绪的煎熬中,她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借助于酒精来麻痹自己,选择暂时忘却这种烦恼。因为她已经爱上这种生活,只是她内心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既想报仇又不能这么做,在这种异化的心理空间中,弗勒忐忑地承受着内在良心的煎熬。

然而,在发现弗勒儿子智力有问题、毛瑟生意破产等厄运相继接踵而至之时,事情发生了转机。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毛瑟开始一心向善,从一个典型的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变为虔诚的信教徒,加上土地由于没有交税被迫转让给了别人,这种转变也使弗勒看到自己不会再加害于毛瑟。所以在毛瑟提出远走他乡以避难之时,弗勒意識到是时候回去完成使命,拿回属于自己部落的土地了。她重新鼓起勇气带着孩子回到部落,因为巨大的种族荣辱感在激励着她继续前进。她的内心不再彷徨与不安,强大的内心在支撑着她继续奋斗,“四灵魂”这个名字给与她力量。弗勒作为印第安人的典型代表,她的这段经历是印第安种族的缩影,象征了印第安裔美国人这一族群,弗勒代表着印第安人与白人进行对话,为了给种族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的族人一直在努力着,即使粉身碎骨,也毅然前行。

三、重构历史与传统的文化空间

“由于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景观、场景、物质,以及代表着特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5]8,因此不同的空间场所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与文化属性。一般而言,文化具有张力、传播性、蔓延性与导入性,文化空间的这种流动性发展给予了空间别样的文化特性。印第安文化未受白人文化入侵之前在乡村是蓬勃发展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如道斯土地分配法案等一系列政策的的推行,印第安土地在地缘上的减少,印第安人受美国白人传教活动的影响以及早期教会学校与寄宿学校的成立,这些方面都对印第安人意识形态与思想方面进行了强烈地文化洗礼,美国白人企图以这种方式在精神上同化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的文化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而逐渐减少,逐渐丧失了文化话语权,也被迫失去了自己种族的传统文化。与之相反,美国白人的文化空间则在肆无忌惮地逐渐扩张。这种文化空间的此消彼长与当时美国国会的社会制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美国白人道斯土地分配法案的颁布使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宗教活动与寄宿学校麻痹印第安人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状态,白人企图以这种手段获得他们的土地,掠夺其资源,如木材、土地等等。这时,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与摩擦,势必引起两种文化之间历史与传统的交融,弗勒在《四灵魂》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复仇的方式隐忍蛰伏着,最终以赌博的形式赢得了他们族群的土地,重新构建了她的种族文化与传统,为他们种族赢得了一定的文化话语权,使得印第安人能够在异质的文化空间中重获新生,赢得了属于自己族群的生存空间。

四、结语

总之,厄德里克《四灵魂》中呈现出多维的空间形式。城市与乡村成为印第安裔美国人遭受种族歧视、压迫与反抗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印第安人重构自己种族历史与传统的地理载体。心理空间展现了个体与族群的真实心理状态,文化空间则承载了印第安裔美国人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记忆。借助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文化空间这三个空间维度的书写,以此来揭示印第安裔美国人当时面临的生存困境。厄德里克的《四灵魂》不仅是印第安裔美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书写,而且也反映了厄德里克匠心独运地展现了印第安人真实精神面貌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黎会华.暴力·爱情·历史——评厄德里克的小说《鸽灾》[J].外国文学动态,2010(3):30-31.

[2] 胡锦山.试论1887年道斯法案及其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91(2): 46-52.

[3] 福柯,保罗·雷比诺.空间、知识与权力:福柯访谈录[A]//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14.

[4]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1-392.

[5] 吴冶平. 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场所营造规划策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文化空间视角下全国武运会发展审思
独立书店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出路
论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及其保护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
蒙古草原的傩文化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