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乡关系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2018-03-26严斌剑周应恒
严斌剑 周应恒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引起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乡村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如何破解由此产生的农业农村发展难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城乡关系的历史与国际比较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在重工业赶超战略及城市偏向政策影响下,农业农村农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差异带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偏向城市,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进城,也就无法真正离乡,乡村需要承担村民就业和生活保障,城乡差距在劳动力流动中扩大。
本世纪以来,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發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了乡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乡村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促进了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既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转型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变化,城乡关系会逐渐发生变化。这是发展问题。而转型问题则是我国从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转向城乡融合,城乡生产要素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互通有无。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的城市化仍有很大空间,当前57%左右的城市化率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城市化仍然是城乡关系的核心。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从城乡人口流动来看,虽然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但是流动人口规模已趋于稳定,并且在2014年以来有略微下降,显示出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仍然存在所导致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充分问题。
城乡关系影响下的“三农”问题分析
当前“三农”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农业竞争力弱。土地密集型的粮棉油作物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产量、库存、进口三量齐增。劳动密集型园艺产品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优势渐失,资本密集型畜禽产品也面临环境规制下的成本攀升与养殖限制。
第二,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青壮年外流使得乡村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引起乡村过疏化,导致基于生活和劳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结发生变化,其公共性生产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传承受到影响。同时,乡村过疏化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被充分利用,公共服务的人均成本大幅提高。
第三,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价格调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经营收入增长带来压力,经济增速放缓抑制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而这两种收入占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很大比重。同时,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
城乡关系视角下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考
为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通过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一,树立正确的乡村与城市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引导。乡村具有多元价值、多种功能,而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劳动力、消费市场的地区,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休闲旅游、乡土体验的场所。它是广大乡村居民成长、生产、生活的区域和见证,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动态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功能的内涵与外延会相应发生变化,以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功能会更加突出,更需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的生态乐园。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外部支撑。城市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发展态势,也是今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不能把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建立城乡地位平等、要素互动、空间共融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资金等要素与乡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劳动力等要素相结合。利用城市吸收农村人口,让农民在流入地不仅有稳定就业,还能享受同等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缓解乡村承担农民就业与生活保障的压力。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使投资、创业、消费等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内需扩大的动力。
第三,改革乡村经营与产权制度,为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定农业投资预期。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等关键因素,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等载体,做强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协同力。一是要合理划分调整乡村自治单元,推进自治与管理职能分离。乡镇政府要转变管治思维,真正把重心放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要把农村公共服务重心下沉到村,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处理党组织、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关系时要区别职责边界,处理好党的政治领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三是要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社会志愿者、新乡贤、能人的作用,强化农村基层自治能力建设。鼓励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善宝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农业现代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