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
2018-03-26苏胜利赵扬波
苏胜利 赵扬波
1月25日至1月31日,备受瞩目的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审议和批准了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常委会、省法院、省检察院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确定了我省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及2018年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我省新一届地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班子和新一届政协领导班子,选举产生了我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省两会的“最强高频词”。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讲话中就鲜明指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江苏的新方位新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开创“两聚一高”新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崭新局面。他还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的点和所作的指示都紧扣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的目标内涵更是体现了质量要求。在参加徐州、扬州、无锡、南通代表团审议时,娄勤俭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省长吴政隆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他强调,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要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基本特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并明确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民生工作高质量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涵盖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经济发展高质量
在“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高质量。娄勤俭强调,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推动新的动能蓄势迸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把“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放在第一位,凸显创新对于经济发展高质量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编制全省高技术发展计划,努力突破引领性原创成果”,引发代表委员热议。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力量、地方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南京大院大所众多,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南京的优势,也是南京的责任。他还表示,南京将把争创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提升全市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离不开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苏州将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基础上,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形成3个万亿元级和新一代显示、新能源等10个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省政协委员徐长军建议,从未来趋势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是互联网革命下半场的重心,希望政府集中精力打造领军型、巨头型企业,并且以这些企业为中心进行相关的生态建设。
娄勤俭提出,要引导企业家大力弘扬适应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更在于新“四千四万”精神感召下迸发的强大前进动力。
改革开放高质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而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各界普遍关注改革开放高质量话题。娄勤俭指出:“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推动江苏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企业的活力、人才的活力。”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省人大代表、姜堰区委书记、区长李文飙感慨道:“再创江苏发展新优势,必须以系统化思维推动改革,使得改革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集成度更高、针对性更强。”他还认为,要复制推广成功的改革案例,变“盆景”为“风景”。省人大代表、泗洪县县长李爱华说,泗洪承担“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两權”抵押贷款、返乡创业等3项国家试点改革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试点等6项省级试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他期待,省级层面继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进一步释放创新和发展活力。
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办主任方伟对体制机制改革有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发展,也是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过程。”他解释道,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说拿个“牌子”、挣个“帽子”就好,而要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在运用系统性思维统筹谋划的前提下,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群众需要。
“不见面”审批是江苏的一张改革名片。省政协委员、省编办主任俞军介绍说,目前来看,“不见面”审批服务实现了“形”到位,还需要在“神”上下功夫,真正推动办事高效便捷。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改革的集成效应。
城乡建设高质量
娄勤俭强调:“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努力走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吴政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些论述为全省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城市群、乡村振兴这两个话题引发代表委员广泛热议。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委、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说,纵观国际城镇化的经验和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人口和生产在特定地区集中,形成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起龙头核心作用的是世界级城市群。她表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正是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等发展新机遇,共建全球城市区域。
如何规划建设好城市群?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教授认为,“城市群”应放在城乡协调和区域发展的大范畴内来考量。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贤认为,“综合交通体系”是支撑未来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徐州市马庄村是这些年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视察,专门去马庄村调研。省人大代表、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我们现在干劲非常足,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马庄村各项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他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们基层的干部群众非常振奋。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才是新时代新农民应该享受到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这一新提法得到代表委员的频频“点赞”。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认为,“新乡土时代”,既要有乡土,也要有新。让农村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包括一些民俗文化,要看得见田园,记得住乡愁。省人大代表、常熟市常福街道中泾村党委书记范益民则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更多的人才自觉自愿到农村创业。
文化建设高质量
“文化建设要高质量,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省委书记娄勤俭的这番讲话,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省政协委员、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说:“虽然只有短短49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江苏如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自我,文化的助力必不可少。建设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化强省,演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喻慧表示,我们现在并不缺少创新,缺少的是这个时代的经典,是用时间、人力、精力、智慧来打磨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的、真正的好作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娄勤俭在参加扬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建设,既保护好传承好历史,又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系统做好保护和利用大文章。这让很多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代表委员备感振奋。
淮安代表团的王樱、许亚玲、孙蔚、管晓蓉等10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议案,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一项工程,更是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参与的一项文化传承”。他们呼吁,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变成沿线城市和全省人民共同的使命。而在省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副厅长龚良看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分区块,而是要把文化资源、遗产资源“活化”,为今天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
生态环境高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些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两会上代表委员讨论较多的问题。今年,从省委书记娄勤俭讲话到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治水、治气、治土”的攻坚战,让全省人民看到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
2017年以来,全省开展实施“263”专项行动,以抓铁有痕的力度,采取空前严格的举措,扫除了很多欠账。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朱晓东表示,要特别点赞“263”专项行动,这是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空气质量比以前好多了,蓝天白云也比以前多多了。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富安紫菜机械有限公司机加工班班长王其芳表示,“紫菜就长在海里,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政府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我们非常支持和欢迎。”
对于如此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企业怎么看?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力源说,目前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那些不达标的小钢厂很多已经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就是一个很规范、很理想、很透明的市场,大家规范经营,合理竞争,市场也变得非常健康。他还表示,做企业应该放眼长远,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小利。只有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人民生活高质量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感知到民生工作的热度,今年更不例外。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集中力量解决事关人们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重视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把民生难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发展相适应,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新变化。这一充满辩证思想的表述,在会场内外引起强烈共鸣。
对此,有评论指出,对老百姓来说,生老病死可谓“头等大事”,衣食住行当是“关键小事”。“大事”与“小事”都关乎人民生活质量,影响群众幸福感。“高质量”与“幸福感”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体现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雨花台区区长李世峰举例说,老旧小区停车难很常见,看起来不是“大事”,却是老百姓每天要面对的“烦心事”。省政协委员、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陈超感慨地说,省委、省政府情系民生,提醒我们“发展必须有温度”,要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配药、理发,甚至晒个被子,都不容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措施,去帮助这些群体,办实办好这些‘关键小事”。
从教育到医疗,从就业到社保,从住房到养老,从居民出行到精准扶贫,政府工作报告处处透着民生情怀。报告起草组主要成员、江苏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鄭焱透露,今年起草组首次运用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借助大数据分析,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都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很多都在报告中体现。这样的报告,显然更具温度、更有质感。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人民群众定能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赵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