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8-03-26黄瑞玲黄忠平
黄瑞玲 黄忠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能否冲出转型关口、实现凤凰涅槃,根本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要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加强科技供给、突出企业主体、用好科教人才、加大金融支持、深化科技改革等五个维度聚力,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加强科技供给、引领产业升级上聚力
科技创新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江苏制造业规模近16万亿元,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产值占全国的10%以上。聚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要紧扣高质量发展,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在战略必争领域和供给侧短板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聚焦我省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加强攻关,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强化原始创新,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头供给。
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大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聚集,推动区域内创新组织集成联动,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引领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锁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导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推进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对标先进标准体系,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弘扬工匠精神,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江苏制造进入质量时代。
在突出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上聚力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應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创新示范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小升规”“小升高”,培育提升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使“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裂变式”发展。
提升高校院所科研实力。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引导高校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增强其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支持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鼓励科技工作者把“求真”与“求用”有机结合起来,从立项起就瞄准应用需求,改变大量成果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弊端。
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动员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下游衔接中的主导作用。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在用好第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上聚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省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最可依赖的支撑,就是科教人才。全省有167所大学,在校学生近190万人,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各类独立研发机构750多家,研发人员70多万人。两院院士中,原籍江苏的就有270多人,居全国第一。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牢固确立“创新发展人才优先”的理念,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才能切实把科教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千名青年企业家接力计划,促进企业家能力提升。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兼职,推进产业教授在高校开设学分课程、联合指导研究生,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或联合培养,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及“双导师制”“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
整合外部人才资源。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计划、“凤还巢”计划,深化实施“双创计划”,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领军型人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按照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打造开发区产业和人才融合新高地,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支持“招院引所”,鼓励开发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引才育才,共享科研设备设施。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强化人才分类评价,扭转唯论文、唯学历的评价导向。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将论文作为评价的限制性条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江苏这片发展热土上。支持科研人员投身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创新创业。改進“333工程”等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推行以奖代补、跟奖跟补,实现奖励与贡献实绩挂钩,更好发挥本土人才作用。
在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创新创业上聚力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创新创业企业早期往往是轻资产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这使得大量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只有形成比较完备的资本投资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拓宽新兴产业企业对接资本渠道,才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实落地。
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各类创业投资,推进直接融资关口前移,解决创业企业“起步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加快形成“创业、创新+创投”的协同互动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有序扩大和更加便利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发债提供担保。对接国家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
提升银行服务创新质效。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科创企业成长周期前移金融服务,股权投资和银行信贷相结合,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增加科创企业金融供给总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科技保险,试点科技保险奖补机制,加快推进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科技保险融资增信和分担创新风险。
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类科学研究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力度,关注影响长远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强化对非共识、变革性、颠覆性创新研究的扶持,抢占科学制高点。继续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支持力度,更多资助处于起步阶段、35周岁以下未承担过省级课题,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工作的博士,支持其自主选题、自由申报、自由探索,发挥科研“第一桶金”作用。优化完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和管理机制,为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深化科技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上聚力
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释放各类主体参与创新的动力活力,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对能够由各类创新主体作主的事项,政府尽可能做到少管、不管,最大限度向高校院所放权,给科技人员松绑。下放成果处置、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权利,赋予高校院所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大幅提高间接费比例,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准入管理,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主体,引导、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
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下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实施股权激励递延纳税试点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加快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技术资源交易平台,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和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动态发布符合产业升级方向、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育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强化需求侧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利用用户补贴、普惠性财税和保险等政策手段,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重视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