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演李杨:立盲道,倚残剑,战大风

2018-03-26沈佳音

看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盲道晶晶

沈佳音

2002年元旦,《盲井》開机,到如今《盲道》公映,十六年过去了,“盲三部曲”在曲曲折折中划上了句号。59岁的李杨头发花白,但依然身形挺拔。他要重新出发,这条路会更容易一些吗?

还记得《盲井》里16岁的矿工少年吗?他被人杀害后,又被杀人者伪造成矿难事故,以领取抚恤金;还记得《盲山》里22岁的被拐女大学生吗?她被卖进大山,嫁给老农民,人生从此坠入地 狱。

这是演员王宝强和黄璐演艺生涯的起点,而今导演李杨又带来“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盲道》,聚焦强迫流浪儿童乞讨问题。

2002年,43岁的李杨拍摄了故事长片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此后,李杨依然把目光投向底层。15年里,他只拍摄了三部电影。《盲道》终于拿到了上映许可证,定于今年2月2日公映。

“视而不见谓之盲,或者就是韩非子说的不辨黑白谓之盲。三部电影关注的东西各有侧重,《盲井》关注的是男人的事,《盲山》关注的是女人的事,《盲道》关注的是孩子的事,但都是社会的底层。”李杨说,“盲三部曲”也可以称作“底层三部曲”,“把底层人的命运忽略了就是盲。在这个系列中,我想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留下我们社会的一个横断面。”

摸黑前行

2006年,李杨看到《南方周末》一篇关于流浪儿童街头犯罪的报道后特别震撼。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陷入犯罪、坐牢、释放、再犯罪的恶性循环。他们是危险的一群人,也是可怜的一群人,好像不偷不抢就没法生活。李杨想拍这个,跟着记者去采访,很快就写了一个剧本叫《盲流》。

但是这个剧本在电影局立项时没通过。李杨就先拍了《盲山》。但李杨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些流浪儿童:“看到街头的儿童就好像有一份责任,好像欠他们一个声音。我这个人比较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要了这个事。”

2014年6月,李杨的母亲突然脑梗,抢救过来后还是瘫痪在床。这一年,李杨自己也55岁了,他觉得人生无常,到岁数了,想做的事一定加快去做。

《盲道》的剧本审查了两个月,终于通过了。故事定格在一个装瞎乞讨的落魄中年大叔赵亮与一个被迫乞讨的全盲流浪儿童晶晶之间的相互救赎。

与前两部一样,也是李杨自己投钱。当年9月,李杨建好剧组准备开拍,但被意外的事耽搁了。

等12月份再开机的时候,剧组都散了。“稍微好点的演员要么要价太高,要么没档期。很多演员直接说就想赚钱。”无奈,李杨干脆自己出演男主角,一人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美术、编辑数职。

关照人性

2015年5月,《盲道》拍摄完成。之后反复修改,这也让观众看到的成片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比如赵亮把晶晶救出来后,两人囊中如洗,饥肠辘辘。赵亮不允许晶晶再去要饭了,要她做有尊严的人。他自己去超市偷一些吃的。电影里可以看出超市营业员已经看见他在偷窃,但没有下文了,直接过渡到晶晶大快朵颐的镜头。

“完整版是赵亮被抓住了,但他的大衣有暗兜,所以还留了一点带给晶晶。”李杨很无奈,“我们是讲故事,讲人的故事,人都是有缺点的。”

再比如,开始时妻离女亡的赵亮与妓女做爱时,一只手把床边女儿的照片扣下也被删了,因为有裸背的镜头。“都是这种细节。这个电影真正的主题是在救赎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这些细节剪了以后,对整个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就不完整,后面的救赎也就缺乏铺垫了。”

有些“大胆”的镜头也得以保留。比如有个远景是中央电视台的新址“大裤衩”。2016年6月,《盲道》终于拿到了龙标。

影评人、编剧程青松很喜欢两个主角之间的这条线,从抵触到慢慢接纳,再到最后小女孩说要嫁给他,但遗憾的是,中间被屡屡打断,“这代表了这个电影本身的命运,也是李杨创作命运的写照。”程青松说。

一意孤行

等待的一年多里,李杨很彷徨,“我甚至绝望了,怀疑自己当初选择拍电影为终身职业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下一部我再也不要做这种独立制片的作者电影了,就做电影赚钱就完了。”

迷茫的时候,李杨写了一本书,回顾自己的电影之路,取名为《一意孤行》。他向来不惮于选择一条最难、最孤独的路。哪怕是去郊游的时候,都喜欢走小路、野路,爬长城就愿意爬野长城,至今还没有上过八达岭长城。“我要去挑战,我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最不挣钱的路,最不光鲜的路,但是我认为这条路上充满了很多的奇观异景是别人感受不到的。”

李杨出身艺术世家,父母都是建国前就开始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1961年,父亲抱着两岁的李杨坐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室里看《铁道游击队》的样片,父亲在其中扮演一个游击队长。银幕上,游击队长为了掩护队友被敌人抓住。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还要枪毙他。李杨崩溃了,大喊着“爸爸,爸爸”向银幕冲过去。

电影的种子就这么不知不觉在李杨的心里播下了,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说打死也不能让他当演员。李杨就回嘴道:“那等你死了我再当。”一语成谶,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李杨也还是走上了演艺之路,他考进国家话剧院当演员。

1985年,他又以26岁“高龄”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那正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年代,李杨看了大量的外国“参考片”,法斯宾德、文德斯这些德国导演都是他非常喜欢的,他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两年后,他选择退学,自费去西德留学。“我们那时上大学是免费的,毕业后国家包分配,要求必须工作五年你才能走。我一算到时候我都35岁了,时不我待。当时我的女朋友也要出国。我这个人比较极端,为了爱情,也为了学习,就索性退学了。”

《盲道》劇照

死而无憾

他向朋友借了钱买机票,怀揣着仅有的400美金踏上了留学之路。他打工、上学,也在一些影视剧里演小角色。1989年,李杨在东德一部电视剧里演一个泰国毒贩,真实身份是西德派来的间谍。他每天都从西德穿过柏林墙去东德拍戏。那时候,东德已经开始动荡,白天剧组拍戏,下班收工后就上街游行。

电视剧杀青不久,柏林墙就倒塌了,两德统一。他赚到的东德马克顿时缩水了一半,那部电视剧估计也永远不会播出了。李杨不以为意:“这大概是我赚到的最有意思的一笔钱。”至今,他家里还留着两块柏林墙的砖头作纪念。

他在德国的生活日趋稳定,拍了几部纪录片,也拿到了科隆影视传媒学院导演系的硕士学位,但他还是想拍故事片。1996年他飞回国内,发现中国的电影业非常不景气,一个电影制片厂一年才拍一两部,三五百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几乎没有电影院。但也得到了一些好消息:王超和贾樟柯以很小的成本(三四十万人民币)就拍了《安阳婴儿》和《小武》。他们拍的是独立电影,与国营的电影厂没关系,这让李杨眼睛一亮。

李杨立刻给自己订了三年计划,回德国闷头赚钱,然后回国拍电影。他和朋友开了旅游公司,当时国内去德国的公费旅游团很多,所以生意很好。1999年,赚够钱后,他就把公司关了,准备回国。“除了赚钱的时候开心,平时都不开心,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李杨很坚决,“至少我一辈子为自己投资拍一部电影才能死而无憾。”

失望之余

2000年底,他回到国内,第一件事是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买了一套房子,“不至于流落街头”。然后他投了300万拍《盲井》。“当时望京的房子才3000元一平米,300万可以买十套。但是那有什么用,我顶多可能是变成一个稍微有点钱,碌碌无为的油腻男而已。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2006年,《盲山》开机前一周,投资人突然撤资。李杨只好把自己的房子抵押,投了450万。这些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的资本涌入,但独立制片的空间越来越小,从《盲山》到《盲道》的周期更长了。

2017年,《盲道》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此时,距离李杨上一部电影公映已经过去十年了。很多观众对他期待已久,刷了好久才抢到票。然而,电影放映后却遭遇口碑的断崖式下跌。

一位网友评论道:“尽管依然是聚焦社会底层的题材,但实在不像李杨,他可是拍过《盲井》《盲山》那个手持利刃的大师啊。这条温情路线没有走好,表演不佳,台词无力,配乐尴尬,就连以前最为称道的故事都没能讲好,挺遗憾的。不过失望之余也应该想到,李杨导演确实不易。”

在《盲道》里,李杨做了很多妥协。影片的最后,当晶晶在街上哭喊着“帮帮我”时,围观的人都在站在那里,看手机的看手机,照相的照相但没人上来。李杨原本设计让她哭两分多钟。“你想想现在很短就结束了,如果再延长一分半钟是什么效果?在电影上喊两分钟是相当长的时间,这才有震撼力。”

《盲道》从最初的136分钟删到了120多分钟,再到现在的110分钟。上一部《盲山》还分成国际版和国内版,两个结尾完全不同。但《盲道》只有一个版本。

江湖剑客

当初的《盲井》在全世界获得了很多奖。每次李杨拿着奖飞回北京,只有一个人默默回家。这其中的落差让他觉得不满足:“在这个地方,你这个电影是不存在的。我一直在问我拍电影是为什么,我的电影更想让中国的观众看到。我的根在这儿。”所以,当时他下定决心,他做的电影一定要在中国上 映。

李杨的网名叫“江湖剑客”,“剑‘豁牙了,但还是亮了一下”:“我是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一个人拿着一把‘豁豁牙牙的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关注:“我觉得这份成就感比拿奖什么的重要。谁敢说在城里没见到过流浪儿童、乞讨的人?但是我们看看就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好像跟我们没关系,没人关心。他们像蟑螂一样地生活,我们视而不见,端着咖啡聊着天就过去了。”

现实比电影更残酷。2014年,在北京顺义就发生了盲井式案件,5个犯罪分子将无辜人员骗到工地杀死后跟工地索要赔偿金。2016年,在内蒙古,74名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的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他们在6个省区先后杀害了至少17人,被称为“杀猪匠”。他们团队协作,策划、物色人选、杀人、冒充亲属,分工细致。

李杨在网上看到,广州有一个女孩介绍同伴出来打工,第一件事就是让她们看《盲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我的电影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能引起一些人的思考我宁愿观众走出电影院觉得电影中的世界比现实残酷,也不愿意观众看完粉饰现实的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

不过,李杨也在反思如何与审片方磨合。“这是我要汲取的一个教训,伊朗的审查制度更严,却还是产生很多好电影。作为电影人来说应该找到一个方法表达自己的东西。”

李杨下一步要做一些比较商业的电影。“要赚点钱了,要养老,别最后自己流浪到街头去要饭了。”李杨开玩笑说,“好的电影都要讲人的故事,才能打动人。爱情片、商业片都是这样,我不拒绝,我还年轻。我也具备这个能力。”

2002年元旦,《盲井》开机,到如今《盲道》公映,十六年过去了,“盲三部曲”在曲曲折折中划上了句号。59岁的李杨头发花白,但依然身形挺拔。他要重新出发,这条路会更容易一些吗?

猜你喜欢

盲道晶晶
How To Make Friends(1)
多地存在盲道乱象
My Sister
“盲道十八弯”之忧
“十八弯”的盲道,何以出现
炎热的夏天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盲道
红樱绿茶两相欢
邵晶晶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