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探讨
2018-03-26冯军平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小学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管理。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分别为密度、精度和深度,因此小学管理中“三度”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同时对学校管理起着影响作用。管理的密度、精度和深度的相互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管理更加地专业化,并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密度;精度;深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6-20
作者简介:冯军平(1975—),男,陕西岐山人,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金陵小学校長,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小学学校内部管理在当前管理的密度、精度和深度的拓展下,能够增加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在学校管理中,密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即在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管理工作中的细节;精度是管理工作的关键之处,即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工作的细致程度,注重管理工作的细节;深度则使得管理工作更加具有不同的境界。
一、小学学校管理中应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密度
学校管理密度,是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注意管理工作中的细节部分,通过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分解,使得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真正做到细致和认真地完成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同时,学校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学生和老师的利益考虑在内,这才是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
当前,小学学校管理通常是以传统的管理经验为主,更加注重的是成绩而忽略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这样很容易在管理工作中忽略人的主观性。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则是:第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制于学校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创新性较低;第二,小学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坚持集中管理的模式,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以及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沟通渠道狭窄、交流不畅通的情况。
因此,学校在管理工作中想要提高管理密度应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用。通常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必须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师作为管理的实践者和落实者,有时候在学校管理中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这往往是因为在工作中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管理者就需要能够真正地看到教师的优点,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优点,这样才能够使其真正实现价值。第二,在管理中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学校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应注重精细到位,提高管理精度
学校管理从管理工作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从宏观方面来说,主要是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从微观方面来说,是对学校师生的整体和个别管理。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则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对于师生而言具有较大的被动性,没有能通过管理激发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活力和积极性。
在提高学校管理的精度方面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调整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关系,激发教师对管理工作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的细致程度,重视管理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管理工作进行分配,如后勤管理、卫生管理等,责任到人,并确立明确的奖惩制度。第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以校长为核心,注重听课和评课相结合,通过专业化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第三,通过评课结果公示等措施,加强教师对自身问题认识的深度,通过不断地改正问题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第四,将班级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相挂钩,以此达到在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的目标,从而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三、小学学校管理中应注重管理内容实效,强化管理深度
学校深度管理主要表现在管理工作的层次性和条理性,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在日常中能够有效地运行。学校在管理内容方面,要追求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形式方面,追求的是程序的规范化和计划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小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则是只注重形式化,管理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
强化小学学校管理的深度,一方面,需要将管理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效用。在形式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通过评分的制度来加强管理的深度,这样直接将班级的分数与班主任挂钩,可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意识,从而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强化管理的深度还需要从思想方面着手,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并将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实践,从而强化管理的深度。学校可以定期地举行管理工作学习会,通过学习提高班主任和教师的管理能力,并将其付诸在实践中,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金 明.试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版),2013(11):118.
[2]闵 健.小学内部加强“三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