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语言失范问题研究

2018-03-26汤燕张新玲

出版广角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媒体媒介

汤燕?张新玲

【摘 要】 媒介融合时代,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强势的新闻媒体之一。网络新闻语言不僅是媒体和用户交流互动的纽带,而且反映和记录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审视其中出现的语言失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升网络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媒介融合;网络新闻语言;失范;规范

【作者单位】汤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新玲,重庆三峡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17SKG157)。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19

2017年11月4—5日,第13届全国网络编辑年会暨2017年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媒介融合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超文本、超介质的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并已成为最强势的新闻媒体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达7.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机上网用户的比例占96.3%,达7.23亿人。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影响并改变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模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学习知识、交流信息、开展商业活动、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递信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语言使用情况也是衡量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媒体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在文化传播和创新中承担重要使命[2]。在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主流新闻媒介的今天,加强对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对新闻媒体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

一般说来,网络新闻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闻语言包括网络新闻传播所使用的所有信息符号[3];狭义的网络新闻语言专指文本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新闻语言,即文本语言。网络新闻语言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使命,是构成网络新闻报道的基石[4]。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作为传播载体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生成规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特色,网络新闻语言呈现如下特点。

1.简洁性突出

网络新闻具有动态性强、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信息储存量大等特点。为了让受众短时间内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在核心信息的编辑上做到简洁明了,受众往往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另外,网络新闻篇幅都较为短小,受众很少会在一篇报道上花费较长的阅读时间。有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篇幅存在明显差异,各大门户网站的报道字数要比传统的平面媒体减少近乎一半。

2.创新性明显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胜出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网络媒体为了追求效益、吸引受众的关注及提高点击量,积极拉近和读者的距离,特别注重语言的创新性,这在词汇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新闻语言对新兴词汇异常敏感。例如,“打call”是用来为自己喜欢的人加油打气;“爱豆”是英文单词“idol”的谐音,表示偶像;“怼”表示用言语拒斥反驳。这类流行词语的适量使用会引起阅读群体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注意,有助于提升新闻的关注度。此外,网络新闻语言中还有词汇超常缩略、超常组合的情况。

例1:澎湃新闻的标题《“气紧”向南边蔓延,湖南进入天然气供应黄色预警状态》。“气紧”是“天然气紧张”的缩写,利用这种缩略组合上的非常规化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是网络媒体提高新闻点击量的常用语言策略。

3.媚俗化倾向显现

如果网络新闻语言中过多采用一些粗制滥造甚至低俗的新兴词汇,则会给新闻语言蒙上媚俗的色彩。网民群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新闻为迎合大众,在语言上表现明显的媚俗化倾向。一些媒体人不顾职业操守,运用低俗、娱乐、浮夸、挑逗意味的词汇报道新闻,利用大众猎奇心理,片面夸大其词,意在追求感官刺激,人为制造轰动效应,从而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新闻点击率。如 “吸睛”“小鲜肉”“嫩模”“么么哒”“帅出一脸血”“少女感爆棚”等词汇的滥用。著名导演冯小刚曾在公开场合痛批“小鲜肉”一词,直言这一词汇具有明显的色情和调戏意味。网络新闻过度频繁使用一些流行语不仅毫无新意,更暴露了部分新闻人语言素养不高、语言能力不足的短板。

4.方言词汇大量涌现

从网络语言生态的角度来看,方言词语能营造网络语言平民化、草根化的氛围。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中,不乏使用地方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使得该方言区的受众产生亲切感,方言区之外的受众会觉得新鲜、有趣,能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如“白瞎(白费)”“唠嗑(闲聊)”“忽悠(骗人)”“寒碜(丢脸)”“耙耳朵(妻管严)”等方言词汇常见于网络新闻的报道之中。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方言之间的沟通早已具有超时空性,方言之间的隔阂已不是严重问题,且方言词汇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在表达上产生轻松、幽默、风趣的效果。

网络新闻语言与传统媒体语言相比呈现鲜明的特色。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生产模式不同以往,媒介的边界日益模糊,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加工、审核和发布的新闻生产流程大大简化。加之网络新闻对时效性要求高,工作人员发稿仓促,无暇推敲,把关不严,使得网络新闻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缺失基本规则的情况层出不穷。

二、网络新闻语言主要失范问题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泛且便捷,各新闻媒体为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争夺舆论话语权,在新闻的发布上极力追求时效性,在新闻的撰写、审编等环节产生疏漏,使得网络新闻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失范现象频现。

1.错别字问题

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两种情况:错字是指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而非字;别字指的是对汉字张冠李戴的误用,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另外一个字。互联网时代,文字的输入早已智能化,在新闻中错字的情况几乎没有,但别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下例所示。

例2:当两个人聊到哭戏时,杨紫忍不住祭出了自己演哭戏的秘诀,惹得阚清子惊叹不已。(《<亲爱的客栈>杨紫阚清子尬戏,北电校友重温学业》来源:中国网娱乐)

这一例句的“祭出”应该是“给出”,这种错误的出现让人不知所云,不仅影响了受众对句意的理解,更损害了新闻自身的传播效率。

例3:录像时,听到主持人建议结婚10周年时可以考虑补办,他(吴尊)也表示提議不错,加上自己的生日正好是10月10日,觉得“10”是他的幸运数字,“小朋友的婚礼,那个画面真的是还满特别的”。(《吴尊自曝和老婆相识22年,每晚说“爱你”告白她》 来源:网易娱乐)

此例中“特别”前面应该是副词,用来表示程度之深。《现代汉语词典》中“满”的副词用法只有“完全”义,如“满不在乎”,此处使用显然不当。事实上,这里的“满”应该写作“蛮”,“蛮”是程度副词,表示“很、挺”,用来修饰“特别”的程度很深。这类由错别字引起的语言失范问题,触及了新闻语言使用的底线,暴露了媒体人的基本素养问题,我们对此类词语使用不规范现象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2.语法问题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以语素为基本单位;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构造,以词为基本单位[5]。语法问题在网络媒体中同样比较普遍。笔者曾在一则简短的网络新闻中发现了两处语法问题引起的失范现象。

例4:12月8日上午,“陕川鄂渝”三省一市边界区域刑侦协作第四次联席会在湖北省竹溪县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陕川鄂渝”三省一市31个公安机关的代表出席会议。(《陕川鄂渝积极构建大刑侦格局,打击跨区域刑事犯罪》来源:中新网)

例句中,“31个公安机关的代表”有明显的歧义,“31个”既可以指公安机关的数量,也可以指参会代表的数量,语意模糊不清。若是代表人数,可改为“31位公安机关的代表”;若是指公安机关数量,可改为“31个公安机关的多位代表”。简洁明了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质,出现这类歧义现象有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传播效率。

例5:……面对共同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刑侦协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更加紧密地开展协作……(《陕川鄂渝积极构建大刑侦格局,打击跨区域刑事犯罪》来源:中新网)

例句中,“继承和发扬刑侦协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属于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是经常性搭配,但“继承和发扬”与“经验”明显搭配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扬刑侦协作的优良传统,分享成功经验”。

3.修辞的使用不当

新闻语言修辞是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事实,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恰当地表述信息的一种手段。新闻语言修辞借助形象丰富的语言表达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报道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语言的修辞不得超越恰当的界限。如以下这一则网络新闻报道,修辞的使用不当竟然引发了名誉权冲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例6:《铁打的女儿流水的妈,怒放的生命向阳的花,恭喜!汪峰迎来生命中第8个女人》,这是章子怡于2015年12月27日在美国生下女儿,2015年12月29日某网站发布的新闻标题。此条新闻发布后,网民对这个标题的评价颇多贬斥,“我对这编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挺没趣的,毕竟是生小孩,尊重一下”。这样的修辞方式表现了强烈的调侃、讽刺、挖苦的意味,不仅没有增色,反而损害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性,丧失了新闻本身的重要特质,引起网民的反感。

4.标点符号的混乱使用

例7:前不久,同为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师姐妹“北电姐妹花”,杨紫阚清子凭借着超高的颜值,以及呆萌搞笑的举止圈到了不少粉,网友纷纷刷屏:“为北电姐妹花疯狂打call!”(《<亲爱的客栈>杨紫阚清子尬戏,北电校友重温学业》来源:中国网娱乐)

“杨紫阚清子”是两个并列的人名,应该用顿号隔开,例句应该改为“杨紫、阚清子凭借着超高的颜值,以及呆萌搞笑的举止圈到了不少粉”。

例8:照片中高晓松身着黑衣,手举蛋糕,最为抢眼的是他手中的这个蛋糕造型。一只鸡站在草地的树桩上,低头作势去啄树桩上的“48”二字,十分奇葩。(《惊奇!高晓松过48岁生日,手举奇葩生日蛋糕造型抢眼》来源:凤凰网娱乐)

例句中,“最为抢眼的是他手中的这个蛋糕造型”后的句号明显使用不恰当,句号一般用于句子的末尾,使用句号的根据是表意要完整,语段前后要有较大停顿。而例句中的第一句话在句意上明显不完整,这一句说蛋糕造型奇特,后面的分句则是对这一句的具体解释和说明,两个小句之间是概括和具体解释的关系。此处应使用冒号,冒号是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语言的引导与规范

媒介融合推动了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催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和服务理念。网络媒体与盈利模式分不开,但一味地追求效益势必会影响新闻自身质量。上述网络新闻中语言失范问题的产生,与网络媒体盲目追逐利益密不可分。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新闻传播的效率,更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失范现象,笔者认为在使用网络新闻语言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刚性规范与柔性规范相结合。网络新闻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在此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创新。使用规范汉字,正确运用词汇和遵循语法规则,在表意清晰准确的前提下对网络新闻的遣词造句给予更多的包容。

第二,显性规范与隐性规范并重。文字、词汇以及语法是语言的显性成分,容易引起关注,易于规范。而隐藏在语言符号背后的是隐性规范问题,比如,网络新闻报道中的失实词语,背离新闻真实性的过度加工以及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恐吓等语言暴力问题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要坚决予以规范。

第三,对待新兴流行语应坚持轻度滞后原则。相较于纯粹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语言在对新兴流行语的吸收运用应该秉持轻度滞后的原则。新闻语言作为相对正式的语体,更偏向于书面语体,与纯粹的网络语言不同。因此,新闻语言应该是标准的,而不是前卫的,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时髦而损害其作为新闻本身的特质。网络新闻出身于网络环境,网络新闻虚拟、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特征决定了其在语言使用上比传统的纸媒更加开放、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轻度滞后于网络语言前提之下的。此外,媒体人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守住职业底线,不断提升语言素养。管理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网络新闻语言规范的监管力度,并督促责任主体落实执行,多管齐下,使得网络媒体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播和引导大众的责任。

五、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新闻用语、网络新兴用语互相交融。作为信息报道的载体,新闻语言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媒体在吸纳网络元素、积极创新的同时,切忌忽视、损害或丧失新闻自身的特质。媒体人在遵守网络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闻语言的特征和规律,为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和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验证,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溟. 媒介融合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段业辉. 新聞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17.

[3]汤燕,马永军.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期刊广告语言研究[J]. 出版广角,2017(7).

[4]林纲. 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网络媒体媒介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