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评奖评优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26杨练武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评奖公正

杨练武

[摘 要]当前高校评奖评优在评委选择、评奖标准、奖项设置、评奖回避制度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以致形成了高校评奖评优的“马太效应”,影响了评奖评优的公正性,对师生和校内各单位造成了消极影响。应当采取制定评奖评优指标体系、成立独立的评审团、充分展示评奖评优内容、坚持反馈与复议及科学运用评奖结果等对策,建立高校评奖评优公平公正的尺度,从而充分发挥评奖评优的展示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评奖;评优;公正;评委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77-03

当前高校的评奖评优活动,层出不穷,门类繁多,这些评奖评优在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甚至大有积重难返之势,使得高校评奖评优本末倒置,影响了公平公正,影响了正确导向。

一、高校评奖评优的类别、作用及影响

(一)高校评奖评优的类别

以评奖评优对象为分类标准,高校评奖评优可分为三类,即针对部门和学院的评奖评优、针对教师(此处教师泛指全体教职工,下同)的评奖评优及针对学生的评奖评优。

1.针对部门和学院的评奖评优。分两类,一是针对部门和学院整体开展的评奖评优,包括工作作风奖、工作业绩奖等;二是针对部门和学院某个方面工作开展的评奖评优,如支部创新奖、学生工作优秀奖、教学工作优秀奖等。

2.针对教师的评奖评优。分两类,一是针对教师整体开展的评奖评优,如校级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等;二是针对教师中的某一群体或者教师工作的某一方面开展的评奖评优,如教学成果奖、优秀党员奖、教坛新秀奖等。

3.针对学生的评奖评优。分两类,一是针对学生整体开展的评奖评优,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奖学金等;二是针对学生中的某一群体或者某一方面开展的评奖评优,如学科竞赛奖、创业计划大赛奖、优秀学生干部等。

(二)高校评奖评优的正面作用

科学、公正的高校评奖评优活动,能够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展示作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项活动分门别类,许多人在默默从事各自领域的工作,互相之间缺乏了解,更缺乏向全校师生或者有关部门、领导展示的机会,而评奖评优的基础是要对参评对象进行全面了解,这使得参评对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获得了全面展示的机会。这种全面展示本身即是对高校师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使师生得到了认同和理解。

2.导向作用。评奖评优使高校的各项工作、各种人得以同台竞技,就如同一把尺子,通过它的测量,建立起了规范和评价的标准。通过评奖评优,成绩杰出者得到了肯定性评价,进而成为标杆和示范,引导其他人的前进方向;落选者受到了鞭策,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孰优孰劣,通过评奖一目了然,由此,一所大学的评价标尺得以建立,引导师生向何处去的方向得以明确。

3.激励作用。评奖评优既是对获奖者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获奖者今后工作的激励。它使得获奖者的自我认同提升,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会以更加努力的姿态投入工作中。公正的评奖评优,使得落选者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愿意以获奖者为楷模,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在良好的激励作用下,高校校园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整体实力和水平水涨船高,稳步提升。

(三)高校评奖评优的负面影响

高校评奖评优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在一定程度上,它是高校内部衡量、检验各项工作水平和状态的尺度。一旦评奖评优工作失去公正性和公信力,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影响。高校的任务之一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是养成教育。评奖评优缺乏公正性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反而得到反复训练,就会使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扭曲,而且以其实践的有效性瓦解课堂德育效用,颠覆整个教育价值体系。[1]

2.对教师的影响。评奖评优缺乏公正尺度还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信念,使得教师在如何自我引导取得职业成功的道路上陷入迷途,其结果是,教师群体要么全盘否定评奖评优活动,我行我素,逐步偏离学校的主流;要么绞尽脑汁,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联络评委,争取获奖上来。而这两种现象都是与评奖评优的初衷相违背的,都是评奖评优主办方最不乐见的。

3.对高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影响。评奖评优活动在高校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衡量尺度的作用,部门或学院经常以获奖的次数和档次为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且不论这种符号化、唯获奖论的现象是否科学,在这样一种思想认知的情况下,评奖评优若是失去公正,其对学院和部门的打击将是十分沉重的。它将影响到部门、学院的工作状态、作风和效率,而这些部门、学院又直接面对着广大师生,因此,也将进一步影响到全校的优良风气的形成和良好高效工作的运转。

二、高校评奖评优的问题

高校的各种评奖评优活动项目详尽,覆盖面涉及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奖项既有高校自身组织的,也有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评奖评优要求相应开展,并择优呈报的。在这些评奖评优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评奖活动的公正性。

1.評委的问题。在评委的组织上缺乏科学严谨的精神,为了搞均衡,常常直接从每个被评单位中选择一个代表来担任评委。评委本身即是被评的对象或者单位代表,直接导致评委的影响力和人际关系成为左右评选结果的重要乃至最主要因素。评委在评审会上采用各种手段拉票,施加人际关系影响力,甚至发表与评审项目无关的各种言论,影响其他评委的正确判断。特别是当实行评委一人一票制的评选规则时,人际关系和个人影响力就成了左右评奖结果的关键因素。

2.评奖评优标准的问题。评奖评优组织者没有制订具体的评奖评优标准或细则,只是定性地描述,缺乏定量分析,评价指标模糊。根据笼统的定性表述,每位评委理解各不相同,其得出的评审结论也千差万别。更有甚者把如何评奖评优的权力完全交给了评委,由现场的评委临时商量制订评奖标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似乎评奖评优只是一个规定的动作,做了就可以了,而不管怎么做,做到位了没有。这样的评奖只是一个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分析,仅靠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标准,其评奖评优结果可想而知。

3.奖项设置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的评奖评优分三类,但是三类对象其实都归属于某个学院或者部门,因此,评奖评优也就直接演化为各个学院或部门之间的争夺。迫于学院和部门的压力,现今的评奖评优其奖项设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摊奖项名额,每个学院或者部门都平均分配一定的名额,而实际上学院的规模、实力、水平差距都很大,平均分配名额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获奖名单中个体良莠不齐,差距悬殊。二是奖项设置随意,最初的评奖评优通知中规定的奖项数量和最终公布的奖项数量不同,或者这一期的奖项数量和上一期的奖项数量不同,到最后常常是以平均分配奖项为结局,来个利益均沾、皆大欢喜,与其说是“评奖”,还不如说是“分奖”。[2]

4.评奖评优的回避原则问题。当前高校内部的亲属关系并不罕见,一项评比由某个职能部门主办,主办方的领导或工作人员与参评对象是亲属关系,或者主办方邀请的评委与参评对象是亲属关系,都是有违回避原则的,都会影响评委的正确判断。即使这些有亲属关系的人员,自身能够做到坚持中立,也不排除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其他评委难以畅所欲言,发表公正的评论。

5.专家意见的问题。在评奖评优时,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及主办方的考虑欠周,有时候会出现同行专家为少数,大多数是非同行专家的现象。非同行专家对于本领域之外的其他方面有时候知之甚少,而当他们占评委的大多数时,甚至会得出与实际情况和现实水平截然相反的结论。同时,即使是同行专家,由于专家们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或局限性,而持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因而也常常会得出不同的评价,这也会对评奖结果产生离散效应。[3]

6.“马太效应”问题。高校评奖评优活动中,“马太效应”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过去的评奖评优活动中获得过奖项的个人和单位,在今后的评奖评优活动中其获奖的机会要远远大于过去没有获过奖的个人和单位。评委们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有荣誉在身的自然优于那些从未获得过荣誉的。过去的成绩累积在这些个人和单位身上,形成了一种累积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一旦形成,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4]在高校评奖的海洋中,逐渐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荣誉和奖励常常堆积在某些单位和个人身上的现象。

三、高校评奖评优的方法和对策

要剔除当前高校评奖评优的弊病,必须要在评奖评优各个环节尝试新方法,采取有效对策,消除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1.制订细致严格的评奖评优指标体系。将评价标准分解为细化的小指标,每个指标对应一定的指标值,所有指标值累加为总分,根据总分的高低来评定。具体来说,内容复杂、影响巨大的奖项可设定较多的小指标,反之则相对较少,但也要基本保持在五到十项左右,以确保客观全面评价。评委按照每项指标的具体要求进行评审、扣分,并注明扣分理由,根据评委的评分结果,去掉一个或两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出最后得分。要求评委说明扣分理由,克服了评委不负责任凭印象胡乱投票评分的现象,也使得那些本想公正投票,但又碍于人情面子违心投票的评委有了正当的理由,以维持评审团公正性和职业道德的名义而拒绝人情票、人情分。

2.精心选择评委,成立独立的评审团。按照中立原则,严格剔除评委中那些同时也是评奖评优对象的人员,以及与评审对象有亲属或上下级关系等的人员,以保证他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评奖评优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情感等人为因素在评奖评优中的影响。扩大校外专家在评委中的比例,至少给予校外专家1/2或1/3的权重,以社会认定的方式来取代单纯的校内认定。这一方面解决了校内专家眼光局限、思维定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非同行评议同行的问题。毕竟在一所大学内,同行专家是有限的,而校外专家的选取,则可以确保做到同行评议同行。在选取校外专家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评委档案,对评委的学识、人品、公正性、评审时表现等进行跟踪评估,确保评委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那些在评审中做出明显不公正评价的评委,应当记录到评委档案中,并及时从评委队伍中加以删除。

3.充分展示评奖评优内容。充分了解评奖评优内容,是开展评奖评优活动的必要条件。主办方在组织评奖评优活动时,应当给予评委足够充裕的时间,对评奖评优内容进行了解、讨论、分析、研究。在评奖的过程中,同行专家们的观点、价值标准、学识背景各不相同,评审意见和结论自然也容易出现分歧,通过现场充分的讨论、热议乃至争鸣,将有助于达成一致意见,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评审对象现场展示参评内容,并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这将进一步增进评委对评审对象的全面了解。

4.坚持反馈与复议。评奖评优主办方与参评对象常常对于评奖评优是否公正公开产生分歧,形式上的公示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参评对象的疑虑,因而进行反馈与复议就显得很有必要。评奖结束后,可以通过更加详尽的公示内容,或者个别联系的方式,将评委意见一并进行反馈,对于获奖和不获奖的理由进行公开的说明,使得评奖从过程到结果都能够公开,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在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反馈内容,评奖对象仍然存有异议的,可以申请提出复议。但在复议阶段,评奖评优主办方应当更加谨慎,在专家的选取上也应当更加严格,复议不可轻易推翻评委会的决定,否则将使评奖评优过程产生多重标准,出现混乱局面。

5.科学看待和运用评奖评优结果。近年来,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师生对评奖评优的关注度,获奖成为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和量化指标。有人将获奖简称为填表格的数据,获奖的结果可以简化为数据填写到各类申报表中,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奖项的申请。不可否认,高校的主流是进取的、积极向上的,广大师生在各项工作、学习中都做出了各自的成绩,而奖项的数量是有限,不足以涵盖所有,以获奖与否论成败、论英雄,有失偏颇。科学看待评奖评优结果,就是既要肯定获奖者,也不可否定未获奖者,既要对获奖者进行嘉奖,也不可打击未获奖者。特别是在评奖结果的运用上,不能够以奖项作为晋升、评优、评先的唯一依据,不能使一次获奖与次次获奖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链条。

高校评奖评优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直接影响着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影响着部门、学院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其背后深藏着的是高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导向问题。公平公正地开展评奖评优,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米曙娟.论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顾海兵,王宝艳.中国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4(4):12-15.

[3] 肖庆玉.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评奖工作的科学性[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5(2):63-72.

[4] 郝海燕.简论科技奖励中“马太效应”的几种表现形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58-59.

[責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评奖公正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名家谈教育
漫话漫画
评奖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
不公正
大公无私
程序公正对民事诉讼公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