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2018-03-26赵小凤
赵小凤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对小学生的激励教育,顾名思义,激励教育是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使其得到心理满足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为了获得下一次的鼓励认可,学生主动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实施激励式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有反向效果,影响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因此在进行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不同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
目前小学教育中,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班主任在进行教学方法方式和教育策略的制定时,必须对学生实际条件进行考虑,制定出符合学生情况的教育策略。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效率往往和学习热情相挂钩,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激励引发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增强学习质量。例如,学习成绩较差、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课堂上很少发言,经过班主任的激励后,逐渐有了信心,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开始认真地进行思考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提高。而学习成绩较好,性格较为骄傲的学生,经过激励后,反而会生出自大心理,导致马虎心理出现,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由此可见,在进行激励策略时,应当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
在制定激励策略时,必须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实施,例如,掌握乘法口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对于高年级学生却是必备的常识,同样一个目标,对于不同年段学生而言,难易程度不同,在进行激励策略的制定时,必须因人而异,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语激励,让他们产生动力,去完成一些有难度的目标;对于平时表现较差或者一般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去实现一个较为容易达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一致,例如考试成绩达到95分,这对于平时成绩在95分左右的学生而言毫无压力,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对于平时成绩在70分左右的学生而言,又过于艰难,无法实现,反而不在乎考试成绩高低,激励策略自然无法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三、激励策略应当设置适度的奖惩
在进行激励策略的制定时,有必要制定奖励和惩罚,适度的奖励和惩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不适当的奖惩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奖励力度过小,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学习动力,奖励力度过大,又会导致学生养成过于注重成绩的态度。惩罚力度过小,学生轻视错误,无法认识错误严重性,日后可能一错再错,惩罚力度过大,会损害到学生的进取心,影响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奖惩时,应该做到适度适量。例如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可以在课下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读诵,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惩罚,让其下一次上课时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避免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在进行惩罚时,应该避免当着所有学生面前进行惩罚,以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时间要适度,不要占用太多的学生课下时间,对其他的课程造成影响。
四、激励策略要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合理
在进行激励策略时,应当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合理,当学生做了一件值得奖励的事情,或者超额完成学习目标,满怀期待地等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这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奖励,学生难免会产生失落情绪,认为自己做得不对,甚至认为老师不在乎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学生激励时,必须做到及时有效,不能等到事后在进行补充,那样会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进行激励时,应当公平合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例如在考试时,有一个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取得了好成绩,教师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却反而认为学生的成绩来源不真实,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被认同的心理,自然无法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成绩一落千丈。
通过有效的激励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进行激励策略的设计和应用时,应当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奖惩措施合理,从而更好地起到激励教学的效果,对促进学生學习,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