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135”自主高效幸福数学课堂

2018-03-26刘瑞兰

教师·中 2018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交流探究

刘瑞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135”自主高效幸福课堂中的“135”是指“一个理念三层交流五个环节”。一个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三层交流:“生本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五个环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归纳点拨—拓展反馈”。新的课堂模式确实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生涯已达几十年的老教师们,课改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行为,课改的清风似乎吹走了他们多年的职业倦怠。而且课改的实效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同,这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又使得教师重视对自身地位变换的认识,教师的角色逐渐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同时课改的实行也加速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更加助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过去先教后学的主旋律在课改中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模式,最主要的是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空前提升,下面就这几年的数学课改感受谈几点我的做法。

1.数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各所学校狠抓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们生怕学生不会,只要置身于课堂就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讲给学生听,哪怕是学生会的知识,教师也不厌其烦。长期习惯于等待教师讲解,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具备钻研和解答高思维、高质量的问题。这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学会的佐证,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认识不足的结果。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能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正确地定位自己的教学,主动地学会“闭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依据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做到灵活处理教材,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相信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知识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

中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数学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实际课堂中教师总会提出许多问题,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寻找问题,在课题上寻找问题,在知识的生成点上寻找问题,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好多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这么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一节课上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都是教师习惯性的自问自答,有些问题对一节课的学习完全是无效的、低效率的。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但问题不宜太多,需要提出为一节课核心知识服务的高质量问题,我把它称为“主问题”设计,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是成体系的,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习题的解答,而是分析一节课里学生自学的重点在哪,难点在哪,然后把重点、难点设计成有效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当然设计“主问题”时要求教师对教材有充足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至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心中没底,教师牵到哪,学生跟到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被分割开的,教与学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教育力量。 课改模式下主问題的提出和设计恰好提供了学生自学的氛围和机会,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数学学习又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感悟与琢磨方可掌握数学知识的核心,不是依靠教师一味教,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新的课改模式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和展示的平台

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辩证的关系。在教师给出主问题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自行解决,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才可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机会,让能自行解决的学生帮助解决主问题有困难的同学,“会”的学生没有给“不会”的学生讲解之前,对知识的理解或许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但是给其他同学讲解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会的学生经过别人的讲解之后也恍然大悟,这种双赢的教学局面是师生渴望和追求的。

在传统教学中,既要教会所有的学生,又要使得教学成绩显著,教师的教学起点只能停留在中等学生的水平,无形中上课就“丢掉”了一部分学生。长此以往,“丢”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升教学成绩一难再难,教师的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越是卖劲教学成绩越是没有起色,很多教师感慨:一场考试让自己的辛苦付出付之东流。无疑,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顾此失彼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盯一个学生是最理想的效果。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一般一个小组宜分二至四人,二人解决难度不高的问题,在二人小组中水平较高的为“师”,较低者称“友”。当二人小组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四人小组解答,四人中水平最高的称“小组长”,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性格和数学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分组,以确保合作探究的顺利完成,当然学生要想按照教师的既定状态讲解需要对小组进行培训,这里不赘述如何培训小组。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前面的主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过程是线索,探究是中心,过程既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展示和暴露数学思维活动及思维方式方法,获得这种思维方式方法恰恰是学生问题自主探索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引领学生,教师需做到:

(1)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发挥主体意识,把传统接受式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

(2)创设展示交流的环境。知识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这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从而去分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流方式。课堂上,教师需让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结果与他人学习的结果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做到每堂课都心中有数,师生有针对性地从多个角度去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雄飞.龚雄飞与学本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 亮.中学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D].开封:河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交流”等5幅